切莫陷入用药8个误区!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9-07 00:01:42
人生在世,谁没用过药?有的人恐怕在娘胎里就接触过药物。药物作为人们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武器,或作为改善机体功能或结构的物质而被广泛应用。大凡要用这武器的人,都会面临两个问题:怎样对待这个武器?如何用好这个武器?药物有别于食物,绝不能凭个人的喜好来使用。它应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根据药物的适应症和作用特点选择使用。确定用什么药、怎样的给药方案,这是医生的职责。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药物除可从医院经医生处方配得,尚可从药店购买,甚至有些非处方药还可从超市买到。市面上还有不少营养保健品和滋补品,也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表示有某种治疗功效。于是,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很容易被药物所困惑。 怎样对待这个武器?如何用好这个武器?除了客观因素外,在人们主观上也存在若干误区。也许下面所说的一些道理和事实,有助于人们少入误区。 误区之一:药品价格高疗效好 无论从药物研究者还是应用者角度,评价药物的客观标准都应遵循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这个原则。药品的价格高低受诸多因素制约,如原料的来源和价格、生产工艺的设备和条件、生产规模的大小和产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劳务人员的工资和赢利尺度,乃至研究开发该产品的花费等。今年,我国已对零售药品多次降价。仅就第三次降价而言,列入降价的药品共有120个品种规格,平均降幅约20%,最大降幅约60%。另据报道,甘肃省近期将对926个药品规格集中降价,降幅最高达94%,最低4%,平均降幅15%。零售药品几次降价的主要原因,一是近年来原料药价格下降、企业生产规模扩大等,使生产成本下降较多;二是制药企业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供求形势发生变化等,药品出厂价明显下降。因此,重新核定最高零售价,将药品的部分折扣让利于消费者。诚然,在同类药品之间的价格仍有一些差别,如由国内GMP企业和非GMP企业生产的头孢克罗胶囊,规格同为.125g/包×6包,前者的零售价24元,后者的为13.6元;甚至,有些进口药品价格是国产药品的几倍。通常,这也是由生产成本和利润大小决定的。这些产品都符合我国规定的质量标准。 由此可知,事实上,药品的价格高低与疗效没有必然联系。 误区之二:盲目追求新特药 医药工业在国际上被誉为“朝阳工业”,这是由于人类防病、治病、保健等的根本需要,加之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生物高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更促进它的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1970~1989年的20年间,每年世界首次上市的新药数平均50个;1990~1996间,上市新药数略有减少。在我国,由于对新药、尤其是创新药的研究开发十分重视,因而也促使药物新品种、新剂型与日俱增。如在上海,生物医药工业已逐步形成为支柱产业。 新药的不断出现,无疑给人们增加了与疾病作斗争的新武器。新药上市后,随着广告的轰动效应,病家迫切渴望应用新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不能一味盲目追求新特药。因为对新药的性能和使用效果,尤其是不良反应,需要在临床广泛治疗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考察,以进一步评价安全性。历史上,新药上市后经不起安全性再评价,又撤出市场的事常有发生。如上世纪90年代有一抗感染药物替马沙星,美国药品和食品管理局曾批准上市,并且应用于6000余例患者,后发生了严重不良反应(据报告有溶血性贫血、肾功能衰竭,且有3例死亡与该药有关),不得不于上市两年后将其从市场撤出。在老药中,如20世纪70年代作用于心血管的药物心得宁,在临床应用多年后才发现它的严重不良反应(导致眼―皮肤―黏膜综合征,这是在100万病人/年这样世界性使用规模下才发现的),从而也从市场撤出。20世纪80年代,替尼酸、佐美酸从美国市场撤出,苯恶洛芬和吲哚美辛在英国停止销售,皆因它们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以上事实足以告诫我们:用药必须牢记安全性是第一位的。 误区之三:疑心药少难治病 药物治疗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一定条件下,也可标本兼治。基于这个原则,临床应根据药物作用的选择性,用药品种应尽可能地少,只有当必要时才考虑联合用药。因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相对的,通常药物都有多方面作用,在发挥主要药效时,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这是药物两重性的表现。如阿托品可抑制腺体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加快心率等。在全身麻醉时,利用它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则松弛平滑肌引起腹气胀或尿潴留就成了副作用;如利用其解痉作用时,口干和心悸就成了副作用。副作用是在治疗量时出现的,所以是难以避免的。 如今,为了多病同治,或为了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应用复方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已司空见惯。但联合用药也可能使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几率大为增加。根据合用药物种类和药物不良反应率的关系,合用药物2~5种,不良反应发生率4%;合用6~10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合用10~15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合用15~20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 去年有人报道,我国一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人数约250万,死亡19.2万,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药物相互作用是由于药物在体内产生作用的干扰或在体外容器内发生药物性质改变的结果,从而使药物疗效从量变到质变。因此,盲目追求多药同用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有时会适得其反。 误区之四:抗生素是万能药 抗生素是一类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使用相当广泛,但抗生素不是万能药。医生选用抗生素治疗成败的关键,主要在于明确判别感染菌,并与抗生素的抗菌谱和作用特点相匹配。不幸的是,抗生素常被没有充分理由地使用(如,被错误地用于治疗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感染)。滥用抗生素的结果,使越来越多的细菌发生对现有抗生素的耐药性。我们应注意到:切不要将抗生素当作万能药应用。在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如以药物抗菌谱、细菌学诊断及体外试验等方面为选药的重要依据;要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以使药物发挥协同作用,延迟或减少耐药菌产生;对肝、肾功能减退者,要注意选择抗生素的种类,如对肝功能减退者,应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氯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及四环素类等;对肾功能减退者,在应用主要经肾排泄的抗生素时应减量,并应避免或慎用对肾脏有毒性的氨基糖甙类等抗生素。误区之五:迷信补药医百病 “生命在于运动”与“药补不如食补”是两句至理名言。补药的作用,无论是调节免疫功能还是扶正祛邪,归结起来主要在于调理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等,使机体恢复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医百病的补药是没有的,补药医百病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梦想。即使是补药,也有作用的选择性,要明确补药适合辅助治什么病,有什么禁忌症。如不辨证论治,盲目进补,如阴虚者用补阳药,阳虚者用滋阴药,将适得其反,产生不良反应。 误区之六:中草药无副作用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草药的传统应用如大黄导泻、麻黄止喘、海藻治瘿、常山截疟等,仍延用至今。在常用的中草药中,虽然大部分药性比较温和,加之中医用药辨证论治,将中草药根据君、臣、佐、使进行合理配伍,以充分发挥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但也有药性猛烈或毒性较强的,如妊娠期间就禁用商陆、芫花、麝香、三棱、莪术等,慎用桃仁、红花、大黄、附子、干姜、肉桂、冬葵子等有破气、破血、滑利、沉降作用的药物。前已述及,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相对的,一味中药可能就是一个复方。况且,中药中的配伍禁忌所谓十八反,就是指有些药物合用时,可能产生剧烈的副作用。所以认为中草药无副作用是一种偏见,是不客观的。 误区之七:滥用偏方治大病 在民间,偏方仍有流传。其中,有些是来自防治疾病经验的积累,也有一些经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而发展为新药。不过,总的说偏方是在医疗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形成的。它缺乏严格科学的双盲对照比较试验证实其安全性和疗效。偏方往往带有人为因素,如屡有所闻:癌症患者因大量应用蟾酥而中毒丧命。因此,不要轻信偏方,切忌滥用偏方治大病。 误区之八:药品广告全部信 药品广告宣传乃在于推销药品。一般来说,刊于医药专业报刊上的广告,表达比较严谨。但有些广告,常扩大药物疗效,忽略药物安全性,有的甚至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只字不提。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其广告宣传必须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反映药品的有关使用知识。否则,很容易对药品广告全信者造成误导,危害病人健康。对药品广告,还是提防一点好,既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必须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