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安全用药两大关键:加强药品监管 建立评价体系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9-11 10:34:06
新华社信息北京3月13日电(记者秦敏 胡柳 吴学俊)目前我国在安全
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药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
焦点之一。业内专家表示,要想解决当前面临的药品安全问题,确保安全用药,
必须从加强药品监管、建立评价体系两方面着手。
据分析,影响我国药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药品监管体系不完善;二
是公众安全用药意识淡薄。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委副书记胡彪指出,目前我国
药品监管体系仍不完善,对药品安全问题的防范措施和技术力量还很不足,对违
法犯罪分子打击不力,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监管工作难以形成合力。有关统计
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致病住院,一半左右的耳聋患者
是因滥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每年仅因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
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全国人大代表、宁夏人民医院副院长王炜说,公众安
全用药意识淡薄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而其深层原因是政府和卫生机构管
理上的乏力。我国非处方药种类繁杂,大量药品可直接在柜台买到,加之没有到
位的用药安全宣传,药品的易获取性实际上已给公众用药构成了潜在危险。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要想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诸多药品安全问题,尽可能避
免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必须从国家加强药品生产及市场监管、建立药品安全评
价体系两方面入手。
有关人士建议,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加大对
药品生产及市场的监管力度。在生产方面,继续按计划推进药品GMP(药品生
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工作,今年6月30前未取得《药品GMP证书》的
企业一律停止药品生产,同时推进中药饮片、医用氧、体外诊断试剂等其它类别
药实施GMP。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也应大力推进,以提高企
业的管理水平;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转换机制,推进药品分
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完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制度;加大监督实施GLP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力
度,全面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同时,应尽快实施中药材、中药饮片
批准文号管理,规范一、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建议在国家药品标准工作上下
功夫,及早实现国家药品标准的检测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在市场方面,
要规范药品流通、经营企业的市场行为,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的整顿,疫苗科研、
生产、流通秩序的整顿,基层特殊药品购销渠道的整顿工作是三大监管重点。此
外,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工作也应大力推进,切实解决农民用药问
题。
在全国建立药品安全评价体系对于解决药品安全问题也十分重要。专家指
出,首先是制药企业应该正确认识到,药品有不良反应并不等于是不合格药品,
任何药物都有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制药企业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该对消
费者负责。对于药品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企业应该在药品说明书中体现出
来,并且把不良反应分为“罕见”、“偶见”、“常见”几大类分别予以说明,
给患者提供明晰指导。在美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60%是企业上报的,由医务
人员做的这一报告不到7%。而在我国,由医务人员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占99
%,只有1%的报告是由企业自己做出。害怕不良反应的报告影响药品销路,这
是企业不愿及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这种局面亟待改变。其次是有关
部门要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控制。200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
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7万份,是此前10年合计数的4倍。但与美国等发
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控制方面仍有很大差距。漏报率高是目
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实只要各地药监部门、医院、制药企
业形成合力,这项工作完成起来并不困难。
休 闲居 编 辑
(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