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综合症”:职场流行病?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10-16 22:52:39
新年伊始,国内一家专业人才招聘网站最新发布的调查结果在职场广为流传:在1500余名受访的企事业职员中,超过九成的人在进入新年之际感到焦虑。
焦虑,疲惫,挫折感,“亚健康”……上述种种“群发性病症”在年终之际腾然而起。值得关注的是,面对“年关综合症”的来袭,身在职场的不少人都没能幸免,被一一击倒。
“年关”两字好焦虑
曾是大学同窗的小钟和小汤,最近见面时互叹苦经:新年刚到,人怎么就又累又烦躁,还常常失眠呢?
小钟是上海一家知名房地产公司传媒部的职员。他说,每年到了12月份和1月份,工作量就陡然增大,一来每年都有几笔大业务要在这段时间敲定,二来还要“忙里偷闲”写年终总结,12月份刚刚提交完上年总结,1月份还得赶写下年计划。“忙是挺忙,可心里依然空落落的。一年一年周而复始,只有重复,没有进步,一年到头,只有深深的疲倦。”
研究生毕业的小汤进入一家外资银行营业部工作已半年有余,但日复一日繁忙而琐碎的柜台工作让他情绪低落。柜台工作挺简单,不用多久就熟悉了,然而,让他感到痛苦的也恰恰在于此。“我带着雄心壮志和十足干劲来到这里,却被安排成天重复做着枯燥的事务。可我是一个新人,上级不可能给什么机会。眼看着新的一年到来,我却看不到自己的将来,不能抱什么希望。郁闷啊!”
“郁闷”的不只是他俩。日前,某网站进行了一项调查,这项针对IT、金融、制造业等15个行业1500余名企事业职员的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多达91.7%的被调查者在岁末年初之际“感到焦虑”。
在这些“焦虑者”里,28.4%的人认为“自己在过去的一年里碌碌无为”,26.7%的人表示“上一年的计划目标没有实现”,17.1%的人“在上一年里工作不顺”,而14.5%的人开始为自己见长的年龄担忧。
谁动了我的情绪?
元旦刚过,外企员工小莉因为一份“年终总结”而要求住院,不想上班,不想见家人和同事。她说:“我上年的任务完成得不够出色,年终总结很可能会挨部门经理批评。一连几夜睡不好,第二天头昏脑胀,腰酸背疼。”
岁末年关,单位开始进行各类总结、评优、应酬、人事变动,“年关综合症”也随之悄然袭来。不少职场人士感到无聊、无助,较多地出现烦躁、焦虑、多梦、恐慌、脾气火爆,部分人甚至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肠胃不适、头痛、失眠等一系列“亚健康”症状。这些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活得真累”,或者“活得真没劲”。
打量“年关综合症”,可以发现以下几种情绪:
情绪之一:疲劳崩溃。常用语:“这么多活,烦死了!”、“真想辞职不干了!”
一些职场人士忙碌了一年,身体就像一直绷在弦上的箭,到了年关,潜意识产生一种松懈心理,此时如果还有忙不完的工作任务,就越发难以承受。
年关出现的“倦怠分子”,以教师、医生、律师、警察、公务员等职业的人较为常见,尤以女性居多。最普遍的反应就是做什么都烦,每天都无精打采,郁闷、失落,总想大哭或者摔东西,就没一件顺心事。
情绪之二:无心工作。常用语:“新年来了,春节快到了,一年到头,什么时候才能放假啊?”
症状表现为:心情浮躁,什么事都做不下去,精力不集中、坐立不安,反应迟钝,特别容易走神。
情绪之三:焦虑迷茫。常用语:“唉……”
不少人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时,一声长叹、一脸惆怅,仿佛什么成就都没有,荒废了时间,提及自己来年的前途,更是没来由地“心慌慌”。这类人群以从事销售、IT业的职员居多,且以职场新人尤甚。他们经常“瞎琢磨”:“明年晋级有戏吗?那么多人都走了,是不是我也该辞职?”
心理专家分析说,中国人素有“年终算账”的习惯,“过年”也因此成为“过关”。重压之下,那些面临考核的上班族较易产生恐慌或无所适从的情绪,例如因跳槽、换岗导致不适应,因收入不高、过年拮据而自责恐慌等等。这一心理不加以疏导,还可能引致其他生理疾患。
为何“最近比较烦”?
把脉“年关综合症”,人们注意到各式各样的“病因”:因加班加点而疲倦;因上年计划未完成而恐慌;因竞争压力而焦虑;因公司裁员而心神不宁;因公司和个人前途而忧虑;因被提拔到新岗位而无所适从;因“是不是该跳槽”而烦恼……
人在职场,年关之际为何比较烦?
有分析认为,新年到来,春节进入倒计时,喜气洋洋的气氛渐浓,而这一氛围更易引发职场人士的心理落差。如同聚会能让孤独的人感到更孤独一样,在“本该很快乐”的日子里,种种令人不快的事情被突然放大,在种种困乏不安情绪的叠加之下,焦虑感不断升级。
同时,在多数人的认识中,新年意味着辞旧迎新。一些感到前一年工作不理想的人,或者还没来得及规划未来的人,就更容易在这个时候对未来感到迷茫,会为时间过得太快而惆怅,会对自己的停滞不前感到失望。
除了“年味”的影响,专家指出,“年关综合症”的根源,还在于社会观念压力和制度缺失。
一方面,白领等职场人士受到社会观念的压力要大于富豪或者“低保户”,而这导致职场人士对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的理解产生偏差。网站调查显示,“一年碌碌无为”和“目标没有实现”成为半数以上受访者焦虑的主因,但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认为,实际情况是,多数职场人士并非“能力不足”或是“缺乏职业进取心”,而是一直“忙着回答社会观念的要求”,逐渐加重了焦虑感。
于海认为,“成功”在当前社会观念中已经有了“量化指标”,例如住房面积大小,很多明明只需要100平方米房子的企业中层管理者,却要为供得起15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而努力。“相当一部分职场人士不是为了提高自己而打拼,而是迫于社会对他的要求不得不拉紧自己的神经。”
另一方面,专家认为,三大制度的缺失也需要引起关注和思考:
一是就业压力,这一压力正从“职前”转到“职中”,不只是求职者,就连身在职场的人也或多或少地感到不安;
二是户籍、人事等方面的制度障碍。于海认为,这些障碍阻碍了职场人士的流动,影响了他们追求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流动格局尚未形成,使他们缺乏归属感,容易产生不安和功利心理;
三是分配制度的弊端。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冯钢指出,大多数职场人士不属于高收入与低收入范畴,既不是国民收入一次分配的得益者,又不是二次分配的受益人。与此同时,收入水平的差异又非常明显,同样的空中乘务工作,以色列航空公司的月薪为8万元,而一些国内航空公司的月薪却只有8000元,这让不少人感到不公。“这种差异感并非来自于能力差异,而是来自于机会不均和现实之困。随着一些城市里外资企业的增多,集体焦虑感呈上升趋势。”
(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