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得“高原病”先得“恐惧症”心理减负才能“快乐高原行”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9-18 15:40:12
“真想坐着火车去游青藏,可又担心患上高原病!”随着青藏铁路通车时间的临近,一些游客萌生了进藏旅游念头,但对“急性高原反应”或“高原病”却心存疑虑。专家指出,普通人对“急性高原反应”存在三大认识误区,只要能摒弃对“急性高原反应”的恐惧和误解,绝大部分游客都能享受高原旅游的快乐。
9成人对“高原病”有心理误区
近日,记者在北京、桂林、西宁等地随机调查表明,绝大部分人对青藏旅游非常向往,但被调查的90%以上的人对“高原病”心存疑虑。最普遍的想法是“我能不能适应高原环境”“高原病会不会留下后遗症”。
专家指出,这种心理误区外在表现是“盲目心理恐慌”“过度兴奋”和“盲目乐观”。
心理恐慌源自对高原知识的匮乏。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周兆年说,很多人对高原低氧及高原病缺乏必要的了解,这种恐慌不仅不能帮助人适应高原环境,反而会带来焦虑、不安等一些不良情绪。即使有人上高原得了“急性高原反应”,但下到低海拔地区也就好了。
“过度兴奋”表现在对高原壮美景色的陶醉,忘记了自己身处氧气只有平时60%左右的高原,因为心理兴奋、活动加剧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造成身体急剧缺氧。很多人来到高原后,见到了神秘的雪域风情兴奋得又蹦又跳,过度兴奋会让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这样极易导致急性高原反应。
“盲目乐观”也是重要误区。初上高原的人,由于身体内还有不少氧气存量,这些氧气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身体适应高原环境。因此,初到高原内没有任何症状,不加注意,过1天至2天后才逐渐感到头痛胸闷的人也不少。这是因为氧气存量已不足,一些不良反应也就随之而来。
“高原病”反应因人因时而异
“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万个游客就有一万种高原体验”。资深老中医陈万泉这样评价“高原病”。他告诉记者,个体体质的差异很可能在具体的高原病中千差万别。
10年来几乎每年都要前往西藏的游客于期霖就有这样的切身体验:第一次进西藏的5天游程几乎没有高原反应;第二次进西藏的7天旅途却让他头痛不堪;随后几次进入海拔4000多米的风景摄影历程又让他备受腰股疼痛、心跳加速的折磨;今年的7天西藏林芝之旅却又心情舒畅,身体安康。
“既要靠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又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心态。”回顾这些年高原旅游的经历,于期霖深有感触地说。
少吃多睡 重视“标”“本”
专家建议,来高原旅游,只要做到标本兼治,就可以快乐游高原。
周兆年说,“标”强调对待高原低氧的正确心态,既重视又不盲目乐观,要将心态调整好。“本”则强调进行必要的锻炼,并利用药物进行相应的辅助治疗,尊重医生的诊断,及时就医。
国际登山和高原旅游行业公认的高原旅游准备“行规”是:
全面检测身体,把握自己的身体状况。患有严重心脏、肺部、肾部、肝部疾病以及高血压的游客是不适宜进入高原的。其余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则不必过度担忧高原反应。
适度锻炼提高身体适应能力,为高原旅游存储好“身体本钱”。在前往高原之前,通过游泳、骑自行车、跑步、间歇性低氧训练,提高身体适应低氧状态的能力。
保持良好心态才能使高原适应“水到渠成”。“既要重视高原,也不要盲目乐观,调整好心态最为重要”,周兆年说,而后进行最基本的水土适应,初到高原不要太劳累,并要不断地调整自己。
专家建议,由于高原供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60%左右,在身体负荷加重的情况下,就要学会给身体“减负”。吃饭不要太饱,也不要吃难消化的东西;保证良好的睡眠,保存好体力。
(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