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人免疫球蛋白不是“进补良方”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05-31 18:15:57
一直以来,一些人将人免疫球蛋白当作防病、增强体质、无害有益的营养品,但医学专家提醒,人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由人的血浆制备的血液制品,是风险较高的一类药品,因此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医生也应根据适应症进行风险和效益评估,慎重使用此类药品。
人免疫球蛋白使用有严格的适应症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2007年1月印发的《人免疫球蛋白与安全使用相关知识》中介绍,人免疫球蛋白分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对免疫球蛋白产品的报销范围也有严格的界定:重症感染抢救、重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且限二级以上医院使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邵荣光教授介绍,在临床上,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经常用于肿瘤的治疗。由于抗肿瘤的药物有时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人免疫球蛋白可以提高免疫力,抵御这种影响,其作用仅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在治疗中起辅助作用。如果在人体自身的免疫力足以抵御抗原侵袭时,外界注射的抗体(如人免疫球蛋白等)可能会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应答能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生物制品专家说,人免疫球蛋白是被动注入的抗体,它见效快,因此在狂犬病、乙肝和破伤风紧急治疗中经常使用,但是这种抗体在人体内仅能存在3~4周。人免疫球蛋白虽然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但它是一种高风险的产品,由于“窗口期”的存在,这类产品存在传播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经血传染病的风险。因此这位专家建议,人免疫球蛋白一定要慎用。
标准完善也不能避免“窗口期”
邵荣光教授认为,药品最重要的是安全和有效,对于血液制品来说,安全性尤其重要。我国血液制品的生产和检测标准比较完善,生产企业一定要按照规范生产。他特别强调,血液是从不同的人身上采集的,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检测程序一步都不能省。
原料采集和生产完全符合规定,血液制品就一定安全吗?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表示,尽管对原料血浆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检查,但由于目前国际、国内检测的方法还不能完全解决原料血浆病原体血清学检测中存在的“窗口期”问题,虽然在生产工艺中进行了严格的病毒灭活处理,仍无法完全排除传染已知或者未知致病因子的可能性。
据介绍,“窗口期”是指从病毒进入人体到血液中产生足够量的、能用检测方法查出病毒抗体之间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即使病人已经感染了病毒,但由于针对病毒的抗体并不稳定,所以检查病毒抗体的结果是阴性,容易造成漏诊。据专家介绍,“窗口期”的长短和检测试剂的灵敏度相关,从国内外的技术水平来看,“窗口期”的问题无法避免。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