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美丽又一条财富通道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1-11 15:37:12
5月开始的求职高峰期已经成了整容高峰期,一个大医院一天的整容门诊数量可以过千;6月,第二届人造美女大赛即将登场,新的郝璐璐、杨媛即将诞生……说不清从何时美女开始了“人造”历程,但正如美国社会学家伯蒂尔所说,作为一个新经济增长点,人造美丽可以创世纪,一个财富的世纪。
尽管总说“人不可貌相”,但却不得不承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国德州大学的哈默梅什教授经过调查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美丽可以让女人多赚4%的薪水。美女能飞速转化为一种资本,并能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各种“小姐”大赛,一看就知道主办方赚足了钞票;随处可见的美女广告,肯定是商家在迎合消费者的爱好;车展看车模,房展看房模,到了运动场里还要看各种“宝贝儿”,就连不能露脸的文坛,美女也不肯放过,难怪有人说,商品经济就是美女经济。既然做美女如此经济,那么“人造”就自然不可避免了。
休 闲 居编 辑
从蔑视到仰视 美丽和效益挂钩
整形医学的诞生原本与制造美丽无关,以至于以前弥补了不足的女人在走出医院后都羞于谈论“人造”的过程。就在几年前,李银河等社会学家面对整容风气日盛,还严正地指出:整容是社会对女性角色的一种不公平对待。而现在,他们大都改变了观点: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应该尊重个人基于生命伦理的要求。而杨媛因为“人造”而被“环姐”大赛诟病,进而却促成了中国首届人造美女大赛的经历似乎更验证了,当一种社会现象与经济效益挂钩,就总会变得顺理成章。没有人会漠视一年400亿元以上的消费形式,作为继买房买车、旅游之后的第三消费热潮,整容在明星效应的不懈推动下,终于给“天生丽质”重新下了定义。据悉,在韩国的影视界,做整容手术的比例高达98%,而普通民众对于“人造美丽”的接纳度也由5年前的39%,上升到了现在的78%。
从影星到学生 整容有低龄趋势
从金南珠到河莉秀,人造美丽除了让相当多的影视明星们轻而易举地将大把的银子尽收囊中,更让她们成了整容人群的绝对主力,而现在这一比例正在被悄然改变。每年5到8月是求职高峰期,也是整容高峰期,以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整容医院为例,这几个月每天接受手术平均可达100多例。不少大学生到整形医院“订购”起“金喜善的鼻子”和“赵薇的眼睛”,这种通过心理上的自居作用来达成的偶像崇拜,正是反映了这样的一种潜意识:有了明星的外貌,就有了明星的成功。而这种心理暗示已呈低龄化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初中生、高中生参与到美容大军里来,据统计,与以往同期相比,2005年,出于求职要求的整容人群已经占到了40%,而16岁以下要求的整容人群比例首次突破了10%。
从2万到20万 捷径可能是陷阱
虽然后天“人造美丽”成为了最快速、最实际的致富捷径,但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整容整形兴起的近十年,平均每年因美容毁容的投诉近2万起,这也就是说,10年时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然而消协接到的相关投诉,只能是九牛一毛,多数“人造”失败的美女都会选择忍气吞声,做出一副依然美丽状,如同男人花钱补肾,投诉为零。更深层的是,虽说美容本身是个人在物质生活提高后的一种精神需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然而,经过商家的蓄意炒作,媒体的推波助澜,将“丑陋——整容——美丽——成功”的公式灌输给公众,使得美容偏离了它应有的社会作用,甚至成了导致很多人心理疾病的元凶。
不过无论怎么说,人造美女经济还是一种正常的经济形式,花费金钱,冒着整容失败的风险把自己变为人造美女,说到底是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这与出国镀金、寻觅大款一样,是一种人力资本的风险投资。当然,“人造”之后美不美,对于个人的财富收益来说是个事关成败的问题,但无论成败,GDP增长却是不争的事实。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