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宝宝的健康“第一关”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6-13 01:36:23
我国儿童龋齿非常普遍,有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在换牙之前出现龋齿没什么大不了的,换了牙就好了。这种错误观念和其他对儿童口腔保健的种种误区和轻视态度都造成我国儿童龋齿比例高达80%,平均每个孩子有5颗坏牙。
口腔健康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因此,专家提醒父母在给孩子足够营养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关注孩子的牙齿健康。休 闲 居 编 辑
改掉影响宝宝牙齿健康的七大“陋习”
宝宝幼嫩的牙齿需要从小保护,但一些坏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要特别注意。
1、吮指
大概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有过吮指的习惯,如果孩子到五六岁仍不改正的话,会造成孩子牙齿明显的错合畸形。吮指时,如果是把拇指放在正在萌出的上下前牙之间,那么会阻挡前牙的正常萌出,上下牙齿就不能正常接触。
2、乱舔舌头
孩子在换牙期间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常用舌头舔松动的乳牙或新长出的恒牙,从而形成吐舌头或是伸舌头的坏习惯。舌头常在上下牙之间会形成局部开合,牙齿之间会出现缝隙。
3、咬嘴唇
6岁以后的孩子会在大人的影响下出现不良的唇习惯,最明显的就是咬嘴唇。如果经常咬上嘴唇可能造成前牙反合,下颌向前突出。咬下嘴唇则会导致上前牙突出,下颌后缩,上嘴唇会变得厚而短,成张开状态,牙齿外露。
4、偏侧咀嚼
孩子在乳牙发展的后期容易出现偏侧咀嚼习惯,由于乳牙脱落,他们一侧牙齿正常的咀嚼功能受到影响,所以只能用另外一边吃饭。如果时间长了父母不予以矫正会造成面部左右发育的不对称。而不常咀嚼的一侧因为缺少食物的冲刷更容易堆积牙石和牙垢,出现龋齿和其他牙周疾病。
5、咬东西
很多孩子喜欢啃手指甲或者咬衣角、袖口、被角、枕角及吮吸奶嘴等,因为在咬这些物体的时候一般总固定在牙齿的某一个部位,因而容易形成牙齿局部的小开合畸形。6:不良睡眠习惯有的宝宝习惯在睡觉时把手肘、手掌、拳头等枕在一侧脸的下方,或是喜欢经常用手托着一边的腮帮子,这些习惯对于孩子幼嫩的骨骼来说,对颌面部的正常发育及面部的对称性都有影响。
6:睡前吃糖
糖是碳水化合物,也是口腔中的乳酸菌赖以生存的养料。糖分在细菌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乳酸,腐蚀牙齿形成蛀洞。白天吃糖有很多唾液分泌,再加上吃完东西还要喝水,可以把附着在牙齿上的糖分冲洗掉,而晚上睡觉的时候很少喝水,人体各个器官大多也休息了,唾液分泌减少,睡前吃糖就很容易发生龋齿。
7:乱剔牙
一些父母可能因为牙缝过大,喜欢在饭后剔牙。孩子们最善于模仿,他们会跟大人一样也弄根牙签来剔牙,这对孩子牙齿的危害很大。因为孩子的牙齿排列非常紧密,平时吃东西是不容易嵌进牙缝里的。如果形成了剔牙习惯,牙缝会慢慢变宽,食物容易嵌进牙缝里,这些食物的残渣发酵后会让牙龈发炎。另外,剔牙的牙签如果不卫生,在剔牙时牙龈的黏膜被剔破后细菌进入直接造成牙龈爱出血的问题。
妈妈给宝宝买牙刷要考虑周到
想让宝宝有口好牙,牙刷的使用至关重要,如果选择不当,对宝宝的牙齿不仅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可能伤害孩子。妈妈给宝宝选牙刷首先要注意刷毛的柔韧度。虽然同样是儿童牙刷,但牙刷的毛质在柔软度、坚韧性和刷头的打磨处理方面会有区别。其次,牙刷的刷头要适合孩子的小嘴,刷头小能够比较灵活地上下活动,不受限制,刷的部位会更彻底。另外,孩子的手比较小,对物体的操控性比大人差,所以儿童牙刷要选手握柄较粗,便于孩子抓握的。买牙刷时妈妈最应该注意的是,不要为了让孩子喜欢刷牙而由孩子自己来选牙刷。因为孩子通常只会注意牙刷的颜色、样子是不是他喜欢的,如果只听孩子的,容易忽视牙刷的质量。还有,不要给孩子用成人牙刷,成人牙刷毛质较硬,容易挫伤宝宝的口腔黏膜。
儿童应该选用儿童牙膏
很多家庭一家老小都共用一支牙膏,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这忽略了少年儿童稚嫩的牙齿对牙膏的特殊要求。
其实成人牙膏从膏体磨料、口味到药剂量来说都不适宜儿童使用,因为成人牙膏磨料硬度高、磨擦力大,容易损伤儿童牙齿;香精刺激性强、口味重,会影响儿童的味觉;膏体偏碱体、药剂量较高,易破坏口腔内生态环境。
国内一些知名品牌在成人含氟牙膏外部包装上往往有这样的警告标志:(1)儿童使用不应超过0.7cm(豌豆般大);(2)儿童使用须在大人指导下使用,防止吞咽。这就说明了成人含氟牙膏对儿童不安全。 儿童专用牙膏是针对儿童口腔特点,为方便4岁以上18岁以下的儿童专门设计的,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1.挑选温和中性的软性磨料,更加容易亲和儿童娇嫩的口腔环境,有效保护口腔粘膜和尚未完全钙化的牙齿。
2.口腔专家推荐的氟化物含量,使儿童乳牙更容易吸收,强化牙齿表面钙化,增强抗酸能力,用量均在安全范围之内(约为成人含氟量的1/3)。
3.水果味和特别膏体,刺激性小,避免损害儿童的口腔粘膜和味觉,适合儿童的喜好。
4.包装迎合儿童的心理,提高儿童刷牙的兴趣,从小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从而减少蛀牙等口腔疾病。
采编自北京青年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