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需防病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0-21 09:25:12
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体温调节功能弱,难以适应夏季的高温环境,加之蚊蝇叮咬,食物容易腐烂变质,婴幼儿又贪凉、贪饮,因此夏季是孩子疾病多发的季节。
一、痱子。天气炎热,小儿皮肤娇嫩,肌肤汗出不畅,易生痱子;若用手搔抓,粘染灰尘等,会导致感染,出现脓疮或小痂(中医称之痱毒),出现皮损瘙痒热痛、喂寒,孩子哭闹不安等全身症状。预防:婴幼儿夏季服装要宽大,色淡而薄,有利于通风透气,吸收汗液,保持凉爽,舒适;注重皮肤卫生,勤洗温水澡。避免汗液浸渍皮肤。婴幼儿最好每天洗3次澡,洗后在皮肤皱褶处,如腋下,腹股沟、腘窝等处扑些六一散(滑石6份,甘草1份,研极细面),以除湿解毒、防止痱子发生;饮食宜清淡而富营养,适当进食瓜果、饮料,补充水分;上学或室外玩耍时,勿让皮肤直接照射阳光;若已生痱子,切勿搔抓或烫洗;若已染痱毒,先用三黄汤(黄芩、黄柏、黄连各30克)煎水沐浴后,继用青黛散(滑石、石膏各2份,青黛、黄柏各1份,研细面)干撒或麻油调涂,内服清热解毒口服液或中药清暑汤,(方用二花、连翘、野菊花、青蒿、赤芍、大青叶、花粉、车前子、滑石等)。
休 闲居 编 辑
二、暑热症
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全,以致不能通过各种途径维持产热或散热的动态平衡。暑热症多发于营养发育较差的婴幼儿,尤以1-2岁的孩子多见。症状特点以夏季长期发热不退、伴口渴、尿多、汗少或无汗为主要特征,发病初期酷似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常达38度以上,且体温随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往往随之波动,时间多在1-3个月左右,亦有部分病儿出现食欲不振或大便溏薄等症状,临床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有时仅表现为血液淋巴细胞增高。防治:做好婴幼儿的喂养,增强小儿体质,居室要通风、凉爽、适量饮用清凉饮料,进食营养丰富、含水份多、易消化的饮食,多饮水、勤洗澡。若小儿已患暑热症,可用大青叶、白茅根、鲜芦根各20克煎水饮用;高热时以75%的酒精擦浴,或用井水、冰块湿敷额部、腋窝、腹股沟等处;可肌肉注射柴胡或银黄注射液,或服用小儿APC片、小儿退热片等解热药;对进食很少、脱水又明显者应进行静脉补液,具体治疗由医护人员决定。
三、细菌性痢疾
夏季气温较高,痢疾杆菌可在瓜果、蔬菜、食物中大量繁殖,不洁饮食是导致腹泻的主要因素。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腹泻,起病急骤、有寒战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以左下腹明显)等症状,体温多在38度至39度,严重时可出现高热惊厥。除了痢疾杆菌之外,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肠念珠菌等感染均可引起腹泻。在防治方面: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细菌感染。患者应积极治疗,病情严重,中毒症状明显及有神经系统症状者应住院抢救。
四、脓疮疹
这是夏秋季常见的一种细菌性皮肤病,多与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等感染有关。临床上根据皮肤损害的轻重程度,又分浅脓疱、深脓疱两种。浅脓疱主要发生在手部,初起为散在红斑或小疱,继之渐渐成为脓疱,排出部分脓液后结痂。深浓疱生在臀部、下肢,初起为小疱或丘疹样疱疹,不久即浸入深部,表面呈深黄色结痂,去痂后见深部溃疡。治疗以抗菌消炎为主,除了局部涂用红霉素、四环素等软膏外,还可口服小儿无味红霉素、小儿复方新诺明药片;重者肌肉注射青霉素或静脉滴注先锋霉素等。预防:教育孩子注意卫生,增强机体抵抗力。发现孩子患有脓疮疹,要及时隔离治疗,防止接触感染。
五、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是由携带乙型脑炎病毒的蚊子叮咬小儿后发生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患儿头痛、呕吐、烦燥不安、嗜睡、颈项硬、高烧不退、昏迷、抽搐、呼吸不规则等。如治疗不当、可危及小儿生命或留有后遗症。因此,在夏秋流行季节,要开展灭蚊防蚊工作,消灭传染媒介。在流行前一个月接种一次乙型脑炎疫苗,或用中药大青叶、野菊花、板蓝根各15-25克,水煎服、每周服2-3天,直至流行季节过去。对患乙脑的孩子,要及时送医院治疗。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