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品行障碍及成因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1-23 08:14:19
早期教育及早期所处的环境,对儿童期、少年期以至成人以后的品德和行为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不良的环境与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造成儿童的品行障碍。儿童品行障碍的常见形式有:固执违拗、情绪不稳定(如哭闹、喊叫、摔东西、踢人、咬人或以头撞墙等);攻击性行为和违纪现象(如拒绝上学、逃学、破坏纪律、离家出走等);对人敌视、扯谎、偷窃、过早追求性的体验等等。研究表明,品行障碍的形成有一些共同的规律,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打骂教育或虐待儿童
有的父母由于望子成龙心切或自己的处境不顺利等原因,对子女要求苛刻、严厉,经常打骂、恐吓儿童,限制儿童正常的集体活动,反对与同龄伙伴的正常交往等等。这样的教养方式,很容易形成儿童孤僻的性格或以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别人。他们入学以后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对人怀有敌意,常欺侮打骂同学,或与老师作对、违反课堂纪律。他们的行为容易引起同学、老师的反感,在集体中处于较孤立的地位。受歧视和虐待的儿童,在家庭、学校得不到童年的幸福和别人的尊重,很容易形成不尊重别人人格或感情的不良品行,还容易参加一些不良的团伙,染上聚众打架斗殴、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气,严重的还会走上犯罪道路。休闲居 编 辑
二、父母离异失去家庭温暖
由于父母离异,儿童失去了父爱或母爱;或生活在父或母重组的新家庭里,儿童往往成为新家庭的累赘或包袱,甚至受到冷眼和摧残。失去家庭温暖的儿童,从小体验着委屈、冷漠、悲伤、嫉妒、不满、怨恨等负性情绪。为了逃离不可忍受的家庭环境,他们进入少年期以后常常离家出走,也会逃学、旷课或流浪街头。在逃学、逃宿期间,他们食宿无着落,会感到焦虑、恐慌,走投无路,这时极易受到坏人的引诱。一些少女则往往上当受骗,走上歧途。
三、由隔辈长者带大,与父母产生感情距离
有的父母把子女委托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养育,儿童从小跟随隔辈长者,与之感情甚笃,几年以后再回到父母身边,与父母在感情上产生距离。这些孩子往往有话不和爸爸妈妈讲,凡事自作主张、我行我素。日久天长父母对子女的感情也会渐渐淡漠,使两代人在心理上出现隔阂。父母的严格要求,也易引起子女的反感,以至把感情寄托与家庭成员之外。这种“半路”回到父母身边的儿童,在教育上会有很多困难,更应注意教育方法,否则也容易造成儿童的品行障碍。
四、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指电影、电视、广播、广告、录音录像、小说及各种报刊杂志。儿童和少年模仿性极强,尤为崇拜影视中的某些典型人物。现在有些电影、录像中充斥着打斗和色情场面,还有一些鬼怪故事。儿童往往把影视中的打斗者当作英雄,把神话情境视为现实,对两性之间的交往感到好奇和神秘。不健康的影视和书刊内容,会从反面为儿童树立某种学习样板,使他们出现品行障碍。
儿童的良好品德或行为障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为了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并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某些不良的客观境遇,也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减少其对儿童心灵的不良影响。
(摘自《父母必读》)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