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是怎样认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病因病理的?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09-02 08:38:55
现代医学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家族方面调查,足可证明本病不是遗传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本病血细胞有以下异常。
(1)红细胞膜异常休闲 居 编 辑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应用激光衍射技术对本病红细胞的可变性、膜机械脆性作了观察,发现红细胞的可变性降低,膜机械脆性明显高于正常红细胞,而且与溶血度相平行。对红细胞膜总脂的测定表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红细胞膜总脂有不同程度缺失,平均缺失22%,总脂缺失量与溶血度呈良好的正相关。研究还表明,本病的红细胞膜有区域性块状脱落。大多认为补体在红细胞膜上形成具有“去污剂”作用的攻膜复合体(MAC),使脂膜在一定区域被块状销蚀下来。国内曾有人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红细胞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凹陷,可能与膜脂质块状脱落有关。但此种凹陷不只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红细胞所特有,在其他溶血性贫血中也增加。
(2)对补体敏感性增高
溶血的发生需要激活补体。补体激活可因pH降低(如酸溶血试验)、离子强度降低(如蔗糖溶血试验)、蛇毒(蛇毒试验)、镁离子浓度增高或被抗体激活而完成。补体的激活途径有两种:①经典途径,此途径需要抗体;②交替途径,此途径首先激活C
3。正常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红细胞均可被补体溶解,但红细胞不能通过交替途径溶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红细胞由于对补体敏感性增高而通过交替途径溶血。
有人根据红细胞对补体的敏感性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的红细胞分成三群。PNHⅠ:对补体敏感性正常或接近正常;PNHⅡ:对补体溶血的敏感性为正常的3~5倍;PNHⅢ:对补体溶血的敏感性为正常的 25~30倍。不同的病例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细胞群组成比例不同,因而有不同临床表现。
(3)膜蛋白缺陷
研究发现,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血细胞上有一系列蛋白类(包括酶类)物质减低或缺乏。这些蛋白类物质有DAF(C
3转换酶衰变加速因子)、AChE(乙酰胆碱酸酶)、ALP(碱性磷酸酶)、HRF(同种限制因子)等。已知DAF、AChE和ALP都以共价键形式与细胞膜内的磷酯酰肌醇(PI)相连结,有人提出各种蛋白(DAF等)与PI的连结缺陷可能是PNH的病理基础的假说。
(4)造血干细胞疾患
除红细胞外,本病的粒细胞、血小板也有缺陷。认为本病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异常引起,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疾患。鉴于本病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关系密切,少数PNH患者在病程中转变为不同类型白血病,已有骨髓移植治愈本病的报道。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病理改变主要由于溶血引起高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所致。大多数病例骨髓造血代偿性增生,骨髓容量呈“远心性”扩大。大量血红蛋白经肾脏排出,肾脏肾小管上皮内可见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由于高游离血红蛋白和其他促凝物质释放,尸体解剖发现多数病例在肝门静脉、脾静脉、骼总静脉、肋静脉、骼静脉等处有血栓形成。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