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食疗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9-22 19:03:20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数量减少、功能异常而致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以皮肤粘膜瘀点、瘀斑,或其他部位出血,实验室检查有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退缩不良、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骨髓中巨核细胞质与量的改变等为主要特点。一般多发于儿童及青年。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2型,前者多有自限性特点,常见于儿童;后者多发于青年,尤以女性为多,很少能自行缓解。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临床约有60%~70%患者的血液中有抗血小板抗体存在,故又可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属“血证”、“紫斑(葡萄疫)”等病证范畴。其发生多与邪热内侵或里热炽盛或阳气亏虚不能摄血等因素有关。急性者病机关键在于血热炽盛,慢性者因于气虚不摄。此外,血既离经则成“瘀血”,故瘀血阻络常为2型均有的重要病理环节。据此,中医临床针对急性型多拟凉血活血、滋阴清热为法;而对慢性型则采用益气活血、养血摄血等法,且常结合辨证加味,以兼顾患者的个体差异及其他病理变化。
关于本病的食疗原则可根据其病理关键及主要病理环节制定。一般急性型的食疗可遵循清热凉血、滋阴化瘀的原则组方;慢性型则可以益气养血、活血摄血的食物组成。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患病期间要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发生创伤;②食疗方案中要注意在结合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突出止血;③要注意患者的心理调护。如此即能提高中医食疗的临床效果。
【辨证施食】
1.血热妄行 多见于急性型,证见皮下可出现紫红色瘀点、瘀斑,尤以下肢多见,或见鼻衄、齿衄,甚则尿血、便血,常伴发热、口渴、便秘、尿黄等症,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治宜凉血止血,解毒清热,消瘀化班。
(1)二鲜饮 鲜白茅根(切碎)150克,鲜藕(切片)200克。煮汁代茶频频饮用,每日1剂,服至热退斑消。
(2)藕柏饮 生藕节500克,侧柏叶100克。共捣烂如泥,绞榨取汁,用温开水兑服,每日1剂,分3~4次服。
(3)刺儿菜饮 取鲜刺儿菜250克捣烂取汁,加入少量黄酒,每次饮1小杯,每日2~3次。
2.阴虚火旺 多见于慢性型,证见皮肤瘀点、瘀斑,时轻时重,或见鼻衄、齿衄,常伴头晕乏力、心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1)五鲜汁 鲜生地、鲜茅根、鲜藕节、鲜西瓜皮、鲜梨各30克。加多量煎汤取汁代茶,频频饮服,每日1剂。
(2)荸荠萝卜饮 荸荠、白萝卜各100克。加水煎煮至熟,服时可调味,每日1剂,分2~3次喝汤食荸荠。
3.气不摄血 慢性型中的主要类型,证见紫癜色暗淡,呈散在性出现,时起时消,反复发作,过劳加重,神情倦怠,心悸气短,舌质淡苔白,脉弱无力。治宜益气摄血,养血消瘀。
(1)鱼鳔膏 黄花鱼鳔120克。每剂加水后用文火炖12小时,炖时经常搅拌,直至鱼鳔全部溶化即成,待凉后分为8份,每日服2次,每次服1价(服时需再加热)。
(2)大枣粥 大枣15克,粳米100克。加水煮粥,每日早晚各服1剂。久服可奏良效。
(3)羊骨汤 羊胫骨(敲碎)2根,红枣20枚,花生(连皮)50克。加水煎煮至熟烂,喝汤食花生,每日1剂,连服15天为1疗程。
4.通治方 下列食疗处方,因适用范围较广,一般勿需辨证,尤便于患者自行选用,故称为通治方。
(1)炒花生 连衣花生180克。炒熟食之,每次60克,每日3次,7天为1疗程。
(2)茄子煲 紫茄子250克,大蒜50个。共入砂堡煮至烂熟,调味后食之(忌佐胡椒、花椒、桂皮、茴香等调味品),每日1剂,顿食。
(3)豆枣冰糖羹 白扁豆100克,红枣20枚,冰糖50克。加水文火炖成羹汤即成,每日早晚各食1剂。
(4)花生龟枣煲 花生(连衣)50克,红枣10枚,乌龟肉120克。共入砂煲,文火炖至烂熟,每日1剂,1次顿食。
(5)猪皮冻 猪皮500克(去油),花生衣30克,黑芝麻20克。共入锅内,文火煎熬至猪皮碎块溶化,滤渣取汁,待凉后即成透明胶冻状,食时可以麻油、醋为佐料调味,每日2~3次,每次食50~100克。
【饮食宜忌】
(1)本病患者尤宜食用有养血止血、凉血清热之功的食品,如花生、红枣、桂园、核桃仁、扁豆、茄子、马兰头、莲藕、萝卜、鱼鳔、动物皮胶等。
(2)由于本病以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及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病理表现,故凡抗原性较强或被称为“发物”的食物,如虾、蟹、蛋、奶及酒、烟、辛辣之品,以及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如头孢菌素、奎宁、对氨柳酸钠、利福平、阿斯匹林等,均应加以严格控制或禁忌。
休 闲 居 编 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