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Ⅱ型糖尿病发病原理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9-06 20:25:58
不论糖尿病Ⅰ型或Ⅱ型,均有遗传因素存在。但遗传仅属糖尿病的易感性而非疾病的本身。除遗传因素外,必须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方能发病。 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理与病毒感染以及自身免疫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Ⅰ型糖尿病多在寒冷季节病毒感染流行时发生,发病有季节性。在病毒感染后,胰岛β-细胞受损害,β-细胞颗粒明显减少,中和抗体升高,胰岛分泌功能障碍,以致遭受严重破坏,故糖尿病发病率增高。Ⅰ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在各脏器有免疫抗体,由于淋巴细胞浸润胰岛,β-细胞受到损害而发病。有专家认为,当90%以上的胰岛β-细胞损害时,才发生临床糖尿病(见图1) 表6 糖尿病主要病理生理变化 糖 代 谢 脂 肪 代 谢 蛋 白 质 代 谢 肝 葡萄糖利用↓ 生成↑ ①进入细胞↓ ①糖原分 氧化磷酸代谢 解↑ 困难 ② 糖原异 ②糖原合成↓ 生↑ ③糖酵解 ↓ ③肝糖原 ④戊糖支路 ↓ 生成↑ ⑤三羧酸循 环↓ 合成↓ 动员分解↑ ①甘油三酯↓ ①α甘油磷 ②胆固醇↓ 酸↑ ③低密度脂蛋 ②游离脂肪 白、极低密度 酸↑ 脂蛋白、葡萄 ③酮体酸↑ 糖合成↓,但 成年型早期轻 症则合成↑ 合成↓ 分解↑ ①蛋白质进 ①戊糖氨基酸 入细胞↓ 转化为糖↑ ②氨基酸进 (糖原异生↑) 入细胞↓ ②戊糖氨基酸 ③蛋白质合 转化为酮体↑ 成↓ (酮体生成↑) ③尿素生成 ④氮负平衡 肌 肉 丙酮酸、乳酸 同上 生成↑,加强 糖原异生 合成↓ 分解↑ 余同上 糖原异生↑ 脂 肪 同 上 合成↓ 动员分解↑ ①α甘油磷酸 ①α甘油 游离脂肪酸、 磷酸↑ 甘油三酯↓ ②游离脂 ②胆固醇↓ 肪酸↑ ③低密度蛋 ③ 酮体↑ 白、极低密度 脂蛋白、葡萄 糖合成↓,但 成年型早期轻 症则合成↑ 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理主要在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而这种分泌不足在糖尿病前期即已存在。约有8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有过食及肥胖病史,肥胖是产生胰岛素抵抗性的主要原因。Ⅱ型糖尿病的发病与下列3点关系密切: (1)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发生胰岛素拮抗而使糖摄取和利用减少,以致血糖过高。 (2)在胰岛素相对不足与拮抗激素增多条件下,肝糖原合成减少,分解及糖原异生增多,以致血糖浓度升高。 (3)胰岛β-细胞缺陷,分泌胰岛素迟钝,第一高峰消失或其分泌胰岛素异常,以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高血糖。 持续或长期高血糖刺激β-细胞分泌增多,但由于受体或受体后异常而呈胰岛素抵抗性及过度的负荷,胰岛的储备功能耗损,以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最终β-细胞功能衰竭而发病(见图2)。 总之,Ⅱ型糖尿病中的高血糖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性后果,其中以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与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环节,内分泌对肝糖原的调节失常,以β 始动因素(?病毒感染等) ↓ 抗原扰乱 ↓ 作用于有遗传倾向的B淋巴细胞 ↓ 自身免疫反应调控失常(HLA,DW3-DR3,DW4-DR4……) ↓ T-淋巴细胞亚群失平衡: 抑制性T-淋巴细胞下降(TS↓)、辅助性T-淋巴细胞增多?(Th↑?) ↓ 淋巴细胞细胞毒效应增强、B淋巴细胞抗体产生(ICA,ICSA,CF-ICA等)、K细胞活性增强 ↓ 胰岛β-细胞受抑制或被破坏,胰岛素分泌减少 ↓ 型糖尿病发生 图1 Ⅰ型糖尿病发病原理示意图 胰岛素受体及受体后缺陷 肝细胞缺陷 胰岛-细胞缺陷 ↓ ↓ ↓ 肌肉、脂肪等摄取与利用葡萄糖减少 肝糖原存积减少,肝糖输出增多 分泌胰岛素相对不足或异常 ↘ ↓ ↙ 长 期 或 持 续 高 血 糖 ┋ ↓ ┋ β -细胞功能衷竭 ↓ ↓ 持续高胰岛素血症 → 糖刺激后 (基值增高) ← 胰岛素分泌减少 ↓ ↓ 与受体结合减少 受体后糖代谢异常 ↘ ↙ 胰 岛 素 抵 抗 性 图2 型糖尿病中胰岛素抵抗的发病示意图 细胞本身的缺陷为基础,在某些遗传倾向性的条件下发病。 近年来,对Ⅱ型糖尿病发病原理有以下新观点: (1)周围组织,尤其是胰岛素依赖的组织,如脂肪、肌肉和肝脏有胰岛素抵抗。 (2)胰岛素反应性分泌障碍,使餐后血糖升高。 (3)肝脏糖异生增加。 (4)非免疫性胰岛素拮抗剂的存在,使血循环中胰岛素作用障碍。 (5)胰岛素分子化学性改变,使胰岛素作用降低,即胰岛素分子异构所致的生物活性降低。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