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的方法—因时进补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2-20 17:39:11
这是说在选用滋补药时,必须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以及四时气候与人体脏腑组织的内在联系,而合理选择补药。其原因在于人与自然息息相应,四时不同,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也不同,因而,药物养生宜根据四季阴阳盛衰消长等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正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说过的:“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五剂,乃诸补散各一剂;夏大热则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芪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则止。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此即应四时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而进行的因时进补的举例。那么,又怎样因时进补呢?
(1)春天进补。休 闲居 编 辑
《黄帝内经》指出:“春夏养阳”,意思是春夏之时,自然之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养生者顺时而养就应该充养,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不断旺盛起来。故在运用药物进补时,应顺乎自然界变化,适当服以辛散升提之品。尤其在早春时节,春寒料峭,阳气动而未发,进补更应偏温。我国古代养生家也都认为春季应服用一些中药,以调整机体功能,预防疾病,如《寿世秘典》记载:“三月采桃花浸酒饮之,能除百病益颜色。”《千金方》指出:“春分后宜服神明散”,其方用苍术、桔梗各60克,炮附子30克、炮乌头120克、细辛30克,共研细未,有感时气者,用水调3克服之。若春季患温热病后,津伤液亏者,则需凉补以滋阴生津。此外,南方阴雨连绵,低温与天暖交替出现,湿气困脾,宜进健脾运湿之品,如苡米、云茯、党参。
(2)夏季进补。
中医认为,夏为“蕃秀”之季,即是自然界生物最为茂盛的时候,此时气候炎热,阳气蒸腾,人体新陈代谢处于旺盛期,入难敷出。其因在于热能伤阴、伤气,加之夏日排汗较多,气阴更益耗伤,如有阴雨,则兼扶湿邪。根据上述特点,夏季药物补益当以甘平、甘凉补益气阴、气津之品为主,兼以清热祛湿。有些慢性病患者,如支气管炎,只有在冬天发作或发作得厉害一些,而在夏季不发作或发作得轻一些,可采取“冬病夏治”之法,即夏季进补,常选用平补肾气的药物,如参芪片、胎盘片、固本丸、灵芝液、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此外,夏季由于寒凉之物食之较多,易伤胃气,故应在补气生津之时,还要注意健脾胃,较合适的药物有菊花、藿香、佩兰、绿豆、西瓜等。
(3)秋季进补。
祖国医学认为,“秋为容平”之季,自然界阳气渐受,阴气渐长,气候由热转寒,处于“阳消阴长”阶段。由于气候逐渐凉爽,燥气盛行,使人们感到口唇干燥,咽干,皮肤干燥,说明燥气可消耗人体之津液。津液既伤,滋补津液就是适宜秋季的补法,常用的有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远志、川贝、胖大海等。
(4)冬季进补。
此为“闭藏”之季。由于阳气潜伏,阴气盛极,万物生机闭藏,人体新陈代谢缓慢,生理功能处于抑制、收缩、减低状态,此时若用药物对人体进补的话,那么药物的补益作用往往有推波逐浪之势,大显神威,促进人体功能活动,增进脏腑功能活力。那么冬季进补什么时候最为适宜?民间有“冬补三九”的习俗,这是根据中医学“冬至一阳生”观点确定的。“冬至”是冬三月气候转变的分界线,由此,阴气始退,阳气渐回,这个时候进补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使闭藏之中蕴藏活泼生机。《千金翼方》主张:“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则止”。这类补益药酒有十全大补酒、虎骨酒、枸杞酒、苡仁酒、山药酒、参茸药酒、人参药酒、虫草补酒等。每日1~2次,每次半两左右。冬季常用补药有:鹿茸、肉桂、龙眼、首乌等。但冬季进补亦应注意不可过服温热之品,以免太过伤阴。著名医学家张志聪针对《黄帝内经》“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认为“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不可一味温补助阳,还须结合滋补阴精,使阴阳互生互化。至于在南方,由于冬季雨水少,气候较为干燥,宜进温润之品,如桑寄生、菟丝子、熟地等。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