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谈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发展思路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0-07 22:09:38
--“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及展望”专题信息(三) 新华社信息北京3月7日电 业内人士认为,血液制品行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实行集约化生产,发挥规模效益。目前我国血液制品生产布局特点是点多、面广,平均生产规模偏小,生产成本普遍较高,这与发达国家20年前的情况基本一致。仅以美国为例,上世纪70年代,美国全国有20多家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生产规模均不大,随着市场的调节,到上世纪90年代末仅剩5家,而且还有进一步减少的可能。从这5家的生产规模来看,每家年均血浆投产量达到700-1500吨。而我国平均每家投产量(按设计规模)仅有150-300吨,最大的也不过500吨,况且实际投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2/3。 生产规模的小型化,导致固定成本相对偏高,难以发挥规模效益,整体效益必然下降。为实现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业内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制订相应的鼓励政策,允许血液制品行业内的兼并、联合,允许开展产品的阶段性异地加工,允许血液制品厂家进行其它药品的来料加工。 第二,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目前我国血液制品综合开发水平不高,其原因主要有开发费用高、周期长、开发出的产品短期内经济效益见效慢等。尽管如此,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也必须以战略的眼光,采取有利措施,加大人、财、物的投入,进行新产品开发。我国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开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于治疗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静注丙球具有良好、确切的治疗效果,其效益是普通丙球的3倍。但该产品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批量上市,直到近3年,需求才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且集中在大型医院,中小型医院还未普及,可见推广开发产品时间周期之长。 第三,参与国际大市场竞争。国际市场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存在着两种不同情况:一方面发达国家在满足本国需要的背景下,占有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出口制品的最大份额;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力进行血液制品的生产,只得依赖进口。 随着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血液制品的需要将会逐渐扩大。遗憾的是,目前,除极个别产品外,我国血液制品几乎没有出口。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尚未获得进口国家认可的质量认证,也未执行进口国家认可的药品质量标准。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加紧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在已通过我国GMP认证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力争取得国际公认的或发达国家的质量认证,最主要的是WHO-GMP、欧盟EU-GMP及美国FDA-GMP标准。我国的血液制品一旦通过这类认证,在国际市场还是具有一定竞争力的。 这种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最终的产品价格上。仅就原料价格而言,美国采集1人份血浆的成本费用是我国的2-3倍,而血浆费用是血液制品原料成本构成的主要方面。而且,血液制品供应大国,如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下,对血液制品产业采取了极其谨慎的发展政策,导致其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萎缩。我国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时机,积极、大胆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