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一周年记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6-16 12:09:00
新华社信息北京2月11日电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储运部经理袁松范近日撰写文章,回顾了入世一年来医药行业发生的变化,并就未来行业竞争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加入WTO已经满一周年,很多情况和我们原来预计的一样。曾经有人觉得中国加入WTO后,民族制药工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但实际情况是这一年中,外资在制药企业的投资增加不大。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已经完成了基本的基建投资,以后的增加幅度不会很大。由于60%的药品在2000-2005年期间专利到期,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并不如人们想象的容易。几乎所有的制药跨国企业都面临同样的课题。所以,海外新产品在中国上市的步伐不会很快。何况新产品上市在临床试验和市场开发的投资很大。而生产非专利名药物的国内企业却利用这个时机,在进行资产重组,结构调整,产品的市场化运作,企业的效益在提高,人员的素质也在改变。一些原来在外企工作多年的骨干开始加人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甚至国有企业,使这些企业从实际上而不是从理论上学习西方先进的运作经验和管理经险。由于资金的充裕,这些企业很容易从海外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行GMP管理。一些新的投资项目已经在规划和进行中。 在医药投资方面,由于金融市场资金充裕,也没有很好的投资项目,很多上市公司希望投资医药和生物技术,但据笔者看,似乎题材炒作的多,有实质性增长的不多。盲目投资,教训也不少。药到底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做的。有的项目在国际上都没有专利及临床数据,但我们就敢于投资建厂。创新还是要讲究科学性。今年美国FDA不批准的新产品很多是生物技术产品。美国强生公司EPO的问题也说明生物技术产品的质量控制是很关键的,不同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甚至设备都可能带来产品的质量问题,而不仅仅是标准。很多质量在标准中无法说明。这使我们要更加谨慎地对待。 国家药监局学习国际的经验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也有利于和国际的接轨。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结果。外资投资的趋缓,和中国药品市场的总量有关。笔者没有经过调查,但可以想象,由于中国药品市场总量的限制,而过去海外市场分析人员对中国市场过于乐观,设备的利用率可能会出现相当的富裕。中国的制药企业是否可能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呢,还需要我们的努力,但外企由于其有利条件,比较容易得到海外药政部门的质量检查,使其在中国的企业成为其全球的供应商。在国内市场,竭力扩大现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是很多企业成功的秘诀,品种运作多年,其品牌效应和知名度及临床效果比较深入人心,市场运作的投资相对增长比较小,而累积效应却很大。有的企业一味提倡新产品,不断更换品种,在市场中往往得不偿失。很多人强调新产品的作用,但在目前药品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的情况下,医保实行总量控制和处方控制的情况下,新产品上市需要有足够的财力及市场运作技巧的支持。 海外投资可以进入国内上市公司,是一个利好信息,但外资是否需要考察上市公司,其中的一系列问题仍然是未知数,另外,是否会重滔B股复辙,仍然需要共同努力。关键是上市公司的内涵,主要是其成长性。上市公司单纯靠资本运作,空手套白狼是不行的,关键是投资回报。 中国加入WTO后,虽然关税下调了,2002年关税可能下降400亿元,但进口药品的总量仍然徘徊在药品销售额24%左右。进口药品不存在对医药市场的冲击。合资企业的药品销售也没有对国有企业造成影响。实际上,影响比较大的是政府政策的影响,如药价下调、招标采购、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保险等。2002年老百姓在医疗健康上的支出大幅度提高,关键是很多城市医疗保险封顶,自费部分大幅度增加。这种做法促使OTC药品销售的增长比较快。生产OTC产品为主的西安杨森公司2002年销售可能达到30亿元。合资企业在中国药品市场占的份额可能仍然在33%-35%左右。与未加入WTO之前比,可能只相差2%-3%。而其增长和中国加入WTO没有因果关系。这些合资企业虽然在中国加大了市场的力度,但总体而言,中国仍然不属于制药跨国企业的主战场。 由于中国政府的政策影响和中国作为不成熟市场的不规范关系,有的产品会退出中国的药品市场。因为这里仍然需要考虑投资回报率的问题。 原来认为对中国冲击最大的药品分销业开放,这一年中也没有见动向,在医药物流现代化方面,中国人自己的积极性远远的超过外国人。如媒体的报道,用国债建立医药物流中心、与海外药品连锁业合作等等。但GSP的推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和一些商业单位的接触,发现其重视程度远不是几年前可以比的。这是十分可喜的。实际上,海外企业对加入中国的药品物流业仍然抱观望态度。瓶颈是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网络。只有解决了这些瓶颈问题外资才能进入。在第一步,外资应该在沿海地区首先进行,然后再作区域性发展,不然很容易进退两难。这方面已经有外资物流企业的先例和教训。由于洋中药的进入,舆论又开始中药现代化。而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及中药现代化由于没有把科学性和商业性分别理解,没有认真分析天然药物的发展过程及海外替代疗法的发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有的盲目投资已经出现了教训。笔者已经有专门文章提出意见,本文不再讨论。但投资的盲目性是仍应该避免的,因为在科研投入上,我们还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提并论。而洋中药的进入,并不是因为洋中药打倒了传统中药,而是人家的市场运作比较好。我们往往只看到产品,而忽略了市场。在销售管理上,有一句老话“没有不好的产品,只有不好的销售人员”。 近年来出现的新趋势是跨国企业对在中国的科研合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成为现实还需要双方努力,外方感兴趣的可能是中国传统药物活性成分和新兴的生物技术,但我国这方面创新的少,模仿的多,这是合作中弱势的方面。创新是科研合作的基础,我们必须牢记。 WTO的影响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但只要定位正确,按正确的目标行动,一定会有我们的市场,不但在国内,可能也在国外。医药行业在海外投资,现在可能正是时机。但要研究投资方式和运作模式,这很重要。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