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机械心脏瓣膜首次在我国投入临床使用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3-11-20 12:37:41
新华社信息广州3月31日电(记者杨霞)3月28日上午,澳大利亚查尔
斯王子医院心脏外科主任罗伯特?谭教授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曾
伟生主任医师一起,将一枚新型机械心脏瓣膜成功置入一名60多岁的患者体
内,解除了他多年的心脏病痛,标志着第四代心脏瓣膜正式开始在我国投入临床
休 闲居编 辑
使用。
在当天的手术演示会上,来自全国30多家医院的70多名医学专家一同观
摩了手术的全过程。专家们表示相信,这种性能优越的新型心脏瓣膜在我国投入
使用,将造福于更多的心脏病患者,尤其是许多原先拒绝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病
人,一些人最终将会接受这种手术,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据曾伟生主任介绍,心脏瓣膜是左心室内与主动脉之间的一个重要器官,正
常时承担“单向阀门”的功能,只允许血流朝规定的方向流动,阻止血液回流,
并有足够大小的口径,使血液通过时无阻力。若瓣膜发生炎症或先天发育不全或
退行性病变,瓣膜口径会缩小或关闭不全,血流通过瓣口时就会受阻或形成返
流,使心脏泵出血液的效率降低,负荷加重,严重时导致心衰,甚至死亡。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人造心脏瓣膜主要分生物瓣膜与机械瓣膜两种。生物瓣膜
由于使用寿命仅8至10年左右,一般较少使用。临床中使用较多的是机械性瓣
膜,但是术后患者需终生使用抗凝药物,给患者带来许多不便和经济上的沉重负
担。
此次手术置换的新型心脏瓣膜属于世界第四代人工心脏瓣膜。与传统的机械
瓣膜相比,新瓣膜无论在材料、工艺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进。它采用热解碳制
成,坚固耐久,寿命超过30年,而且低血栓率,不易造成栓塞或瓣膜失灵,同
时患者的抗凝药物用量大幅下降。此外它的噪音较低,不影响患者接受磁共振检
查。
28日接受第一例新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是现年62岁的杜伯,他是
佛山市里水镇一名退休干部。他于10年前发觉自己心跳异常,但一直不太在
意,近几年病情加重。发病时往往由于心跳过速,无论当时在干什么事,他都必
须突然停下来,凝固得像一尊雕塑,有时会持续半个小时左右才恢复正常。今年
3月上旬,曾伟生主任为他进行了详细的检查,确诊他患有主动脉退行性病变并
瓣膜关闭不全,需做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医学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近237万人,需要进行
瓣膜置换手术的约占10%至20%,但目前真正能得到手术治疗的尚不足5
%。据专家介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瓣膜手术费用较昂贵外,主要是术后
患者需终身进行较大剂量的抗凝药物治疗,部分病人往往不能长期坚持,而且抗
凝药物易造成全身性出血或栓塞等并发症,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第四代机械心
脏瓣膜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问世以来,目前已在欧美、澳大利亚等国家使用,
全球约12万患者受益。今年1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国内临床使用。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