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肝癌门静脉癌栓形成有方可治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2-31 13:21:38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樊嘉教授等开展了系统研究,探索了门静脉癌栓(PVTT)形成机制,并用于指导PVTT的临床防治,提高了患者生存率。该“肝癌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及防治研究”项目已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和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
PVTT是肝癌转移复发的高危因素。该项目着重针对PVTT形成中肝癌细胞侵袭的门脉趋化性、凝血机制改变、肿瘤血管生成、机体蛋白整体性改变等环节,发现PVTT形成机制主要是:①门管区趋化因子及受体诱导肝癌细胞向门静脉定向迁移;②PVTT患者瘤内肝动脉-门静脉瘘形成,使门静脉从肿瘤供应血管之一变为出瘤血管;③活化血小板及其黏附分子对肝癌细胞的捕获和黏附作用增强;④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血管生成因子诱导PVTT内新生血管形成。
结合基础研究和临床回顾性分析、临床分组对照研究成果,研究者开展了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147例),发现切除肿瘤和PVTT后进行门静脉插管(PVI)化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防止PVTT再形成。未化疗者术后平均生存7个月,而PVI化疗和PVI加肝动脉插管(HAI)化疗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4个月和17个月。化疗方式中持续灌注化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团注化疗,平均生存时间可由13个月延长到19个月。据此,探索出PVTT临床治疗优化模式,即肝癌和PVTT切除、术后门静脉持续肝素冲洗及门静脉36小时持续化疗,明显提高了对PVTT患者的疗效,使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达79.3%、38.9%、26.8%,对改善肝癌总体预后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转载自《中国医学论坛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