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严格监管下酝酿新一轮“洗牌”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15:07:37
に
休 闲居编 辑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年来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旨在加强监管的强硬措施,在今年相继付诸实施。严格监管下,医药行业酝酿新一轮“洗牌”:一方面企业数量急剧减少,另一方面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一方面行业亏损面在扩大,另一方面行业整体利润继续增加。
根据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规定,从7月1日起,小到0.6元一支的红霉素软膏,大到50多元一盒的凯妮汀,总共5大类约400种抗菌药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在药店买到。据北京医保全新大药房的一位负责人介绍,5类药占了这个公司总销售额的1/4,凭处方销售将会对企业效益产生一定影响。他表示,许多药品经营企业都感到了同样的压力,那就是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否则将被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凭处方销售抗菌药只是众多监管措施中的一项。今年,国家对医药企业的监管力度空前加大,概括起来有3个方面:
一是全面提高了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的准入“门槛”。1月1日,凡是按地方标准生产的药品全部退出市场,同一种药品在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生产标准的历史宣告结束;7月1日,2000家企业和近900家车间因为没有拿到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证书而停止生产;同一天,9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5000多家药品零售企业因为没有通过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而停止营业。
二是对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药品加强了管理。凭处方销售5类抗菌药,旨在扼制滥用抗菌药的趋势;禁止天然牛黄与其代用品混用,使一些临床急重病症用药的疗效得到了保证;对中药饮片等同中成药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药饮片一直存在着的没有包装或包装不规范问题;此外,有关部门正在解决中成药在“功能与主治”表述上的不规范问题,力图恢复国药风采。
三是开展了一系列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的专项行动。今年,国家着手对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逐一进行整顿,依法严厉查处各种无证经营药品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活动,彻底解决超范围经营的问题;疫苗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公共安全的重要药品品种,也被列为今年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的重点;此外,县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特殊药品购入、使用和管理情况,也得到了重点检查。
从抗菌药到中成药,从中药材专业市场到基层零售药店,从药品的研发到生产、经营,今年国家针对医药生产和经营企业实行的一系列监管措施,一方面提高了药品质量,遏制了制售假劣药品活动的势头,保障了百姓用药安全、有效;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激发了企业间的合理竞争,促进了医药行业的结构调整。
以药品生产为例:长期以来,我国药品生产企业一直存在着多、小、散、乱的问题。1985年以前我国只有1000家左右药厂,到1995年猛增到6300家,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检测设备落后,技术管理人员不足,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品种质量和技术含量低。从1998年起,我国开始限期强制实施GMP认证,一举使药品生产企业减少到3000家。目前,市场上药品供应仍然十分充足,同时药品质量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体水平也逐年上升。
统计数字显示,到今年4月末,我国医药工业共有亏损企业1229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38家,亏损额同比增加0.02亿元,亏损面增加2.87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前4月,整个行业销售收入却比去年同期增长15.29%,利润总额增长12.70%。可见,在一些小企业境况不佳的情况下,一些大型企业利润增幅惊人。这表明,监管重压下,医药企业竞争进一步加剧,整个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利益格局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行业利润正由分散集中到几大巨头的囊中。
有关专家指出,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特别是提高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准入“门槛”,将促进整个行业的结构调整。目前,企业为了在更为狭小的空间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正在力图摆脱过去那种“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仿制他人产品-以高回扣进行恶性竞争”的发展模式,从而逐渐走上重规模、重创新、重质量、重服务的内涵式增长模式。
(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