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药店在沪缘何“水土不服”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23:59:48
自2003年5月江西开心人大药房第一个从外埠入沪开出平价药店以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国多家知名平价药店都已齐聚上海。然而,来自业内的消息显示,目前上海34家平价药店,除"开心人"去年销售额逼近2亿元,其他大半已经陷入困境。
据了解,经营不景气加上自身实力捉襟见肘,已迫使上海各大平价药店延缓各自的扩张计划。去年在上海开业的芝林大药房,原计划在两年内,采用兼并、新建等方式,在上海建成20家连锁药店,但至今其在上海的第二家分店还没有亮相。另一家大药房曾经立志2004年要在上海开出5家门店,但目前只开出3家,第四家店何时开业已经没有明确的时间表。而其他平价药店目前也都放缓了脚步,将主要精力放在现有门店的经营上。
从当初的"车水马龙"到今日的"门可罗雀",究竟是什么使得上海的平价药店风光不再?在近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举办的平价药店发展方向研讨会上,有关人士分析认为,除了大气候,如医疗体制改革,医药尚未分家等客观因素外,平价药店的经营者本身在营销策略、择址环境等方面存在认识误区是主要原因。
误区1:经营策略单一
长期以来,上海市场药品价格虚高,且零售价格单一,不仅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也造成了企业员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懂竞争的意识,市场缺乏活力。这一现实恰恰使初入上海的平价药店找到发展和创造利润的空间。在上海,最早进入零售市场的平价药店赚足了消费者的眼球,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然而对于后介入上海市场的平价药店的经营者,就不再能享受到这种抢占先机的"幸运"。
实际上,虽然同是药品零售商,但与医院药房相比,药店在市场机会方面处于极端弱势。换言之,目前药品零售市场容量扩充的弹性非常小。平价药店越开越多,但投资热度的高涨,并不会刺激市场同比增长。
平价药店大举入沪后,精明的本地经营者并没有服输罢休。近两年来,上海药品零售市场、药店业态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经营模式上,从柜台式发展到开架式,还有橱窗展示式等;在经营范围上,从药品、保健品发展到食品、日化用品、生活用品等;在服务范围上,从店内服务延伸到社区,还有送货上门等;在药品价格上,从千店一价发展到价格各不相同、甚至一店一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来上海许多药品零售企业强化药学服务,以高水平的用药指导来吸引消费者,巩固客源,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而多数平价药店在经营策略方面就显得"乏术"了,其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应对竞争对手能力低下。而国家频繁地调低药价,加快缩短了平价药店与一般药店的价格差距,平价药店仍单纯"抱"着价格手段不放,其生命周期肯定会越来越短,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
误区2:经营规模贪大
平价药店要正常运作,必须在保证高人流量的前提下,依靠商品的快进快出,大进大出,即薄利多销,赢得利润。在上海,平价药店多以"大卖场"的形式出现,营业面积大的在2500平方米上下,小的也有500平方米左右,经营品种2000~6000种。这样的经营规模,其成本付出是相当可观的。以经营场地的租赁费用为例,目前上海中心城区经营场地的租金每天每平方米约在7元~8元;内环线边缘约为3元~4元,环线外相对便宜也要0.5元~0.7元,而目前上海的大型平价药店要想保本,每天销售额应在8万元以上,中心城区需在15万元上下。而据了解,随着大卖场式的平价药店日益增多,轰动效应日益减弱,加上周边药店为争夺市场份额而争相降价,客源的大量分流使得多数大型的平价药店平均仅能达到一半的保本销售额,赢利根本就是妄想。
误区3:管理手段落伍
与普通药店比较,平价药店具有经营场地大、售货人员多、开架式销售等前所未有的特点,这给药店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平价药店在开办之初在进货渠道、现场管理、药品存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但受抢占份额的心理支配,不少平价药店急于进入市场,而无暇顾及这些。但"先天不足"为日后的经营管理埋下了隐患,如此大场面的药品卖场如何操控、管理从何入手等等现实问题一直伴随着一些平价药店的"老总"们,而专业人才的匮乏客观上又给平价药店的经营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就拿执业药师来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零售药店必须按员工数目的一定比例配备执业药师,但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经营成本,减少工资支出,不少平价药店或将执业药师岗位"虚设",或干脆聘请"一仆多主"的执业药师,其药学服务水平堪忧。此外,在有关部门的例行监督检查中,还发现了一些平价药店质量制度不够完善、对供货单位及其销售人员的合法资格的验证不规范,甚至在药品抽验中,被检出现劣药等问题。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了平价药店的健康发展。
误区4:消费对象局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海人的消费水平、生活习惯、用药特点,是影响药品销售的重要因素。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做的调查显示,在影响上海消费者购药行为因素的排序是:安全、价格、品牌、便利;药店吸引消费者前去购物的主要因素是:信赖感、品种齐全、价格便宜、便利。可见,在药品消费领域,上海人更加关注药品的安全,其次才是价格。而从目前上海平价药店经营的品种来看,市民喜好的、有品牌的地产或"三资"企业药品价格并不占很大优势;相反,平价药店内常见的小药厂杂牌产品虽然价低,上海市民却因担心产品质量而对之不予理睬。
误区5:定位选址不当
经过GSP认证,目前上海全市药品零售企业已达1807家。由于上海中心城区的药店布局已经密不透风,不得已,后期进入市场的平价药店只能选址内环线附近,郊区主要城镇也占了一定比例。中心城区的平价药店屈指可数。地理位置的缺陷显然限制了平价药店的效益以及影响力,因为市民为购买经济廉价药品,不可能舍近求远。
从先期入沪的平价药店来看,成功的往往选址在居民集中的区域。基于此,有不少医药流通专家认为,平价药店应该探索一套适合在上海发展的业态模式,诸如能否走进社区,开一些中等规模的社区药店。这样的平价药店成本较低,更加贴近百姓。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