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药店能否撬动药价虚高“铁板”?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1 00:42:45
近日在京开业的百济堂药品超市,以平均低于国家定价50%和市场零售价30%的价格,在北京药品市场掀起一股强烈的冲击波,数以万计的顾客排队“抢购”这里的药品。开业头3天,百济堂超市就接待顾客10万人次,其中成交顾客近2万人,成交金额突破100万元,这在北京乃至全国医药零售市场都很少见。
平价药店前排起买药“长龙”休 闲居 编辑
4月22日上午9点,记者来到位于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东街的百济堂药品超市,只见选购药品的顾客挤满1500平方米的营业场地,收款台前忙得不可开交,门前也排起办理健康卡和领取纪念品的百米“长龙”。
原定于9时9分开业的药品超市,由于顾客提前两个多小时蜂拥而至,最后只得提前到8时8分开门营业。开业不到一小时,就接待2000多人。24日下午4点,记者再次来到百济堂药品超市,只见顾客排队买药的场面仍很壮观。购药者中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还有的从郊区和外地专程赶来,手里拎着装满药品的大包小包。
家住药店附近的国家统计局离休老干部吴克定对记者说:“我活了这么大年纪,真不敢相信买药还排起长队。”一大早从门头沟区赶到百济堂药店的张九英,花700多元购买了六味地黄丸、同仁乌鸡白凤丸等常用药品。她告诉记者,婆婆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每月吃药得花六七百元,丈夫也患有疾病,吃药都得自费。为了买到便宜药,她几乎跑遍京城大大小小的药店。她拎着从百济堂购买的药品对记者说:“虽然跑了那么远路,排了几小时队,但药钱少掏了五六百。”
百济堂药品超市总经理唐朝辉告诉记者,超市经营常用平价药品达8000多种。到药店买药的以中老年人居多,且大都为吃药自费的困难群众,医药费无处报销。顾客购买的药品以心血管病、糖尿病、胃病等各类慢性病用药和西洋参胶囊、卵磷脂、深海鱼油等保健药品为主,人参、虫草、阿胶等中药材及减肥药、养颜药等也卖得很火。群众排长队买药,看中的是药价便宜,而且质量有保证。
记者在百济堂药店看到,360丸1盒的六味地黄丸仅售4.5元,而市场价格为10元;9丸1盒的同仁乌鸡白凤丸仅售5元,而市场价为13元;10支1盒的双黄莲口服液仅售3元,而市场价为9元。据介绍,百济堂共推出了数十种半价药品和100多种零利润药品,药品平均价格比市场售价降低30%左右。其中差价最大的药品“骨刺消痛液”售价仅为9元,而市场零售价格高达60多元。家住西城区百万庄大街75岁的晁桂臣大妈告诉记者,她现在年岁大了,不是腰疼就是腿疼,看不起病也吃不起药,腿疼一冬天也不敢去医院,只能到药店买个膏药贴一贴,用手揉一揉。她拎着一塑料袋感冒、消炎、化痰之类常用药对记者说:“这些药在外面买得花200多元,现在只花70多元。”
虚高的药价到底有多少水份
“到北京开办药店的最大感受,就是老百姓太需要平价药店了!”百济堂药品超市的开办者――湖南民生堂药店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清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百济堂开业前未花一份钱做广告,但出乎意料的是,前来买药的北京市民竟然排起长队,这充分说明老百姓吃高价药的时间太长了,药费负担太重了。”
药价虚高一直是老百姓头疼的问题,以致不少患者“看不起病、吃不起药”。从1997年至今,我国药价已经连续十几次降价,公布的最高降幅达60%以上,但多数人并未从降价中得到实惠。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份统计报告指出,中国有大约50%的人生病不敢去医院,主要原因就是药价太贵。
药价究竟有多大水分?业内人士做过调查,从零售药店的进货环节开始追寻,医药批发公司销售商的进货价比真正意义上的批发价低15%左右,而批发价大多比市场零售价低10%左右。也就是说,普通的零售药店经过一次倒手的毛利润在20%-30%。现有的平价药房价格平均降幅大多为45%,依然有10%左右的利润空间。这说明药价至少可以缩水45%,部分药品虚高定价甚至达到70%。
药品价格为何降不下来?唐清伟认为,原因在于药品是特殊商品,顾客被动消费,不像买衣服可以自己选择,也不像吃饭可自己点菜,主动权掌握在医生手里,医生开什么药,病人就吃什么药。从处方药品中医生一般可提成10%甚至更高。除医生外,厂家的业务员也要从推销药品中提取好处。药品生产厂家考虑到各种加价环节,因而在定价时往往把药价定得较高,以便提供更多的差价空间。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药品不通过招标进入医院一般要经过生产企业-买断总经销的大型批发企业-各大片区或者省级代理-地、市级代理-医药批发公司销售商-医院主管领导-药剂科主任-医生-统计药房的统方员-消费者九个环节。无论是医院还是零售商,进货中每个环节的经手人都要从中渔利。目前中国有医药生产企业6700家,批发企业16500家,医药行业走入一个“生产企业少、批发企业多”的怪圈,这也恰恰给批发等中间环节提供有利可图的空间。
那么,百济堂的药品价格为何能降下来呢?据唐清伟介绍,一是靠规模经营,药店与全国30家连锁企业成立PTO采购联盟,年采购量达80亿元,可享受最低的采购价格,从而降低采购成本;二是药店拥有一大批供应商作为战略伙伴,以药品批发企业为依托,与药品生产企业直接建立业务关系,绕过层层代理商,直接从药品生产厂家进货,减少三四个中间流通环节;三是药店采取现金进货,降低厂家资金风险,使进店药价低于出厂价;四是优化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费用。
据药监部门有关人士介绍,传统药店经营采取的是小规模、少品种、高毛利的方式,而平价药店采取的是大规模、多品种、低毛利的策略。传统药店多从本地进货,进货渠道单一,而且多采取赊账进货的交易方式;而平价药店多从全国进货,不但可货比三家后选择质优价廉的品种,而且还采取现款交易的方式,使供货商对药店再行让利,最终出现平价药店的药品“售价比进价还低”的现象。平价药店不仅给“买不起药”的人带来希望,也给有公费医疗的人提供方便。西城区政府离休老干部任大钧和夫人傅阿霖拎着从百济堂购买的治疗糖尿病的多贝斯和保健用的螺旋藻对记者说:“虽然我们有公费医疗,但也有一些药品不能报销,需要自己花钱。”他们对平价药店的出现表示非常高兴,“不能只是我们吃得起药,应该让全社会的人都能吃得起药。”
平价药店能撬动虚高药价吗?
自去年以来,我国药品零售市场刮起一股“平价”旋风。短短几个月,平价药店迅速落户深圳、长沙、衡阳、杭州、乌鲁木齐、北京等10多个大中城市。那么,平价药店能撬动虚高药价这块“铁板”吗?
今年1月8日,华东地区最大平价连锁药店“天天好大药房”登陆北京,然而开业仅3天,就有20多个药品生产厂家停止续货,30多个厂家和供货商要求上调药价,还有一些药厂派人到药房大量“收购”低价药品。某品牌药品的销售代表说:“平价药店里药品价格比药厂批发价格还低,打乱了药品市场价格,不收购行吗?”记者采访中发现,百济堂药品超市开业后,虽然尚未出现药品生产厂家和药品供应商停止供货和要求上调药价的问题,但同样存在其他药店派人前来大量收购低价药品现象,其中一个不明身份的人一次性就购买2万多元某种常用药品。此外,还发现药店货架上部分低价药品标签被生产厂家撕掉,甚至有个别人在超市内捣乱,干扰低价药的正常销售和购买。
平价药店的出现使普通药店面临首当其冲的挑战。有数字表明,目前北京共有药店1600多家,其中700多家为单体药店,1100家为会员制药店,而平价药店的数量不超过100家。一家普通药店的工作人员说:“平价药店所推崇的营销概念不仅仅是价格,而是一个立体的经营模式,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而且降低了运营成本,这将对整个业态形成冲击。”据媒体报道,百济堂药店尚未开业,同处三里河的另一家药店就专门召开一个星期的会议研究销售对策。
然而,药品降价的主要空间在医院。据专家介绍,医院在采购药品和处方药上占有垄断地位,占据80%以上的药品市场。北京每年的药品零售总额约120亿元,零售药店仅占30亿元左右。目前医院收入大致分为三部分,国家投入占一部分,医疗服务收益占一半多,药品利润占到近一半。在临床治疗中,患者大约90%左右的治疗性药品离不开医疗机构。
平价药店中用于临床抢救以及特殊用途的处方药品比例很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方廷钰认为,平价药店的出现目前还不可能使虚高药价全线崩溃,只要医院不平价,药价还是平不了。医院对药品市场价格下降有极大的拉动作用,按现在市场份额计算,药店要下降5%才能拉动整个市场的1%,而医院只要下降1.2%,就能拉动市场的1%。但在“以药养医”的传统体制下,要想使医院药价下降是十分困难的。只要医药一天不能分业经营,医院虚高的药价就一天不能降下来。
尽管平价药店还不能像潮水一样冲击药品零售业,把药价的“虚火”彻底根除,但它毕竟也是治理虚高药价的一剂“良方”,符合老百姓的愿望。唐清伟说:“虚高的药价并非‘铁板’一块,但仅靠几家平价药店的力量难以撬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平价药房的出现对广大人民群众是一件好事。有关部门正着手对“平价药店”现象进行充分调研,以便找出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为药品流通环节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提供借鉴。
(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