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多尽孝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09-08 07:46:15
只要父母在,就永远有地方去,有那份爱和温馨,有那种倚怀绕膝的思寻;只要父母在,就有不散的凝聚力,就有阖家欢聚,就有兄弟姐妹间藕断丝连的亲情……不管父母是瞎是聋是哑是瘫,他们活着,就是儿女们的幸运。
今年腊月二十九晚,我在一公共汽车上听到两位中年男女的对话。休 闲居 编 辑
男的问:“今年春节都去哪儿?”
“三十去婆婆家,初一去娘家。嗨,反正到哪儿都是老老小小一家子,既累又烦。你呢?”
那男子默然,过了好一刻才用一种低缓酸涩的语调喃喃道:“你们过年都有个去处,可我———两边一个老人也不在了。”车厢被不断飞掠的各式灯光映得雪亮,说此话时,他那泛着莹莹泪花的目光正茫然而飘忽地延展向遥远而漆黑的夜空,脸上充满凄然。
那女人并未察觉,依在喋喋,而我的心却一阵微微震颤。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20几岁时由于年轻气盛、性格倔强,有时不免与母亲磕磕碰碰。记得有一次母亲十分凄切而又动情地对我说:“你不要以为你长大了就可以不需要妈了,其实你妈活一天就是你一天的福份。你妈哪怕是瘫在炕上,可只要还有一口气,这屋子就不是空的,你进了家门就能叫声妈,就有人答应,也有人对你问冷问热。假如你妈没了这口气,你的那声妈就再也没地方叫去了。”
母亲的话我虽记得很真切,却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才由那位男子以他的切身感觉为我做了最全面的诠释,使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于是今年春节,除了不得不去的地方,我始终都默默地守着70多岁的老母。虽然她一直都在不停地为我们忙这忙那,但看得出,她忙的心甘情愿,忙的欣然。
人的生活由几个基本部分组成,除去学习、工作,还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亲戚朋友等几个情感部分,缺一都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生活。但我们中的许多人,尤其是那些三四十岁却往往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苦苦地“等待戈多”,抑或说是实现“理想”,而舍弃了继续去享受叫爹叫妈的乐趣。也许我们不得不这样做,一来儿女还太小,二来只有名利加身才能向世人证明你的价值,因为别人确实是以此来评价你的。但这种“得陇望蜀”的追求可曾有满足的时候呢?许多人就在这种“此情漫漫无绝期”中被突然告之:“你需要去趟北京八宝山送一下你的父亲或是母亲了”,虽说这足以使人倏然猛醒,却已失去了许多(其实做父母的失去得更多)。
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前几天我曾去过一趟八宝山火葬场,那可真是个人死后必须得去,活着时又最不该去的地方。我发现,不管是那些如何自诩位尊于三公九卿的人士,还是彼此都觉得对方简直是具有勾魂摄魄魅力的俊男靓女,当他们最后一次扑在自己父亲或母亲的尸身上时,那由于悲痛而扭曲的面孔上,无一再能寻到往日的尊严和亮丽。我还注意到,人们无论是号啕还是隐泣,并非只因悲伤,更多的则是愧悔。难道不是吗?世人可能会鄙视你的位卑和贫寒,妻子或丈夫可能会责怪你无能,儿女可能会埋怨你不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兄弟姐妹可能会认为你“不争”,而唯独父母,对所有儿女的爱都一视同仁且绵绵不尽。父母膝下永远是一个最安全最温馨最宁静的爱的港湾。而如今,这一切的一切尚未细细品味和回报,便在一瞬间都烟飞灰灭,安能不愧不悔。
我曾看过一个电视片,有位身住农村的母亲,在她百岁生日的那天,她的六七个已然“古稀”、“耄耋”的儿女,路不分远近,位不分尊卑,均各率自己的儿孙们兴冲冲千里万里齐聚于那栋乡间的破旧老屋,共五代150多人。真可谓:只要父母在,就永远有地方去,有那份爱和温馨,有那种倚怀绕膝的思寻;只要父母在,就有不散的凝聚力,就有阖家欢聚,就有兄弟姐妹间藕断丝连的亲情……不管父母是瞎是聋是哑是瘫,他们活着,就是儿女们的幸运。
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身外之物,可多可少,可有可无,都能重新获取,而父母之爱,却与他们的生命同在,失去便无法复至,与其将来后悔,还不如趁父母健在抓紧时间多叫几声爹娘(与父母同住或不同住皆然)。“晨参拜,晚问安”、“父母在,不远游”,已同时代相悖,“郭巨埋儿”、“卧冰求鲤”之孝,更几近于荒唐。其实,今天的父母们对“孝”已并无多求,在他们那无私无尽的给予中,儿女们若能经常想到他们那儿还是个去处,多听到几声叫爹叫娘的呼唤,多看几回笑脸,他们的乐即在其中了。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