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苦就是挫折教育吗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1-09 10:02:33
专家认为,家长在孩子的挫折教育上存在很多误区,当务之急是家长重新“诊断”
4岁的唐婧怡,一次坐在秋千上摇晃,秋千周围站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四大“守护金刚”,分别负责推、挡和两旁护驾。如此严密的防范也难免马失前蹄,秋千下落时,婧怡没抓紧绳子,滑落在草地上,愣了一会,她自己站起来拍了拍屁股想继续玩,但“四大金刚”却坚决把她带回了家。休 闲 居 编 辑
其实,摔倒并没有什么,然而家长却认为这是一个孩子承受不了的挫折。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教师汪荃表示,有的家长一面高喊要给孩子加强挫折教育,一面却又主观地判定孩子经不起挫折。很多孩子都承受不了比赛没有取得名次的小挫折,他们往往会聚在一起嚎啕大哭。
■专家诊疗
症状1 家长不帮孩子总结败因
●粘先生 安慧里社区幼儿园大班粘津铭的父亲
在安慧里社区举行的宝宝才艺比赛中,最终只有三个小朋友获奖,他们在台上喜笑颜开。而台下没有得奖的孩子默默无语、表情严肃,我们当家长的也是如此。后来,有个女孩扁着嘴小声抽泣,接着所有没得奖的孩子也都哭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安慰孩子:“没关系,输就输吧,得奖的小朋友还没有咱们演得好呢。”
「诊断」
坐诊“医生”:黄娟 汇佳幼儿园分园园长
首先,孩子为比赛输了而哭并非坏事,既是情绪的自然发泄,也是一种争强好胜、要求上进的表现。此时家长不能告诉孩子“输就输吧,没关系”,否则会助长他(她)无所谓的心态,而是应该帮助他分析失败原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让孩子有收获。
此外,家长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去参加一些他不想参加的比赛,并很在意比赛结果,给孩子造成压力,当孩子失败时,却认为是孩子承受不了挫折。
症状2 家长只给孩子创造挫折情境
●李桂新 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小学许明阳的妈妈
每年暑假,我都会把孩子送到封闭夏令营去锻炼。其实学东西是其次,主要是让他去吃吃苦。平时遇到一些小跌小撞就闷闷不乐、谁都不理。现在的孩子就是缺乏吃苦的精神,一点挫折都受不了。
「诊断」
坐诊“医生”:黄娟 汇佳幼儿园分园园长
家长总是认为多吃苦就是对孩子的挫折教育,于是送孩子去参加各种吃苦夏令营或者干脆人为地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挫折。但是,在挫折之后却不帮助孩子分析总结。
创造挫折情境属于挫折教育的一种方法,但是屡屡的挫折只会让孩子失去自信,所以重要的并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孩子在受挫后是否有恢复能力,要培养孩子面对挫折时无所畏惧的自信心。其实,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寻找幸福的能力,这样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
症状3 家长把想法强加给孩子
●冯女士 美丽园社区幼儿园大班董思毓的妈妈
在幼儿园举行的公开课上,很多孩子其实并不想发言,小手偶尔抬起一点又立刻放下,再扭头看看妈妈的脸色。不少妈妈都拉着脸、紧皱眉头,用期待的眼神要求孩子尽快发言,于是孩子不得不勉强举手,回答时也结结巴巴,时不时看看妈妈的反应如何。
「诊断」
坐诊“医生”:汪荃 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教师
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一些观念,不要把想当然的想法强加在孩子头上,给孩子更多选择,让他(她)做喜欢的事情,真正从内心去激发抗挫能力,知道跌倒了该如何爬起来。
■家长提问
如何引导孩子接受挫折教育
●张燕霞 金色摇篮幼儿园孟笑寒的妈妈
孟笑寒四岁时去参加一个“欢乐小勇士”的栏目,要孩子在离地约三米的空中扶着麻绳走圆滚木,我们在下面看着都有点心惊胆战的,可她却啥事都没有。
我感到困惑的是:家长认为的困难在孩子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放手让孩子自己走路、第一次用凉水给她洗脸、少穿一点衣服,孩子的成长中所有的第一次尝试对她来说都是挫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对孩子进行引导?
「解答」
●黄娟 汇佳幼儿园分园园长
在挫折教育的引导上,家长首先要相信孩子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一味主观地认为孩子太小,任何事情对他(她)来说都是困难;其次,当孩子自己解决困难时要和他(她)站在一起,孩子才能有安全感,关注孩子的行动,并在孩子实在完成不了时及时给予帮助;最后,要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出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一步步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自信心。
■疗程解析
挫折教育应该从孩子刚出生开始
●汪荃 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教师
挫折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项目,不能一蹴而就,家长们应该分为四个疗程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治疗”。
第一“疗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适用年龄:0—1岁,低幼阶段
疗法: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后就应该开始。很多家长都会认为孩子刚出生是非常弱小的,没有任何生活能力,于是无条件地保护孩子,在无意中会让孩子觉得他在家庭中是第一位的,长大了便会认为自己是“太阳”、是所有人的中心,这对于以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家长应该让孩子感受到他(她)只是家庭中的一员,与其他的成员都是平等的,慢慢培养一种家庭责任感,学会独立去面对、解决问题。
第二“疗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适用年龄:1—3岁,幼儿阶段
疗法:当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他(她)自己独立去完成,不要总是抱着或者帮他(她)迈步等。孩子动作发展的同时也是心理的不断发展完善。孩子稍大后,可以让他(她)试着料理自己的生活,比如洗洗手绢,收拾玩具等,在自理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疗程”:培养孩子心理的独立性
适用年龄:3—5岁,幼儿园阶段
疗法:平时我们总会教育孩子要助人为乐,并且也在身体力行地帮助孩子。然而有时候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却给予过多帮助的话,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事情就鼓励他(她)独立去做,比如做手工剪纸,也许把纸片剪破了,也许会粘得满手全是糨糊,但是没关系,让孩子自己去做,即使做出来不好看也没关系,要注重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孩子在过程中得到了快乐,慢慢形成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抗挫必需的心理基础。
第四“疗程”: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用年龄:5—6岁,学前阶段
疗法:孩子步入课堂后,传统的教育重视数理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仅仅是学习的一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她)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孩子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就是他(她)在思考问题的表现,此时,家长应该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也不要怕丢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进行试验来探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是抗挫折的基本,这样孩子在以后真正面对挫折时才不会惊慌,跌倒了也能找到原因爬起来继续前进。
(稿源:新京报)
(作者:姚瑶)
(编辑:周周)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