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在孤独中长期坚守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8-11 04:37:37
案例:几乎没人能在孤独实验中坚守3天以上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做过一项孤独实验。测试对象是一批雇来的学生。休 闲 居 编 辑
实验开始,为了制造出极端的孤独状态,实验者将这些学生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以尽可能地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
,并在他们的袖口处套上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实验者在每个测试对象的头下垫上一个充气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以外,测试对象必须24小时都躺在床上,这样,令测试对象进入一种所有感觉都被剥夺的状态。
结果,尽管参加测试的报酬很高,却几乎没人能在这项孤独实验中坚守3天以上。据说,到第4天时,测试对象会出现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对疼痛敏感及出现幻觉等症状。
对测试对象来说,最初的8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就有人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语,表现出烦躁不安。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也会频频出错,精神无法集中。据说,实验后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回到原来的状态。
这个实验使我们明白了一点:人的身心要想保持正常,就需要不断地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有些职业,如跑长途的司机,经常处于轻微的感觉剥夺状态,他们有时会看见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从而引发事故。当那些家在高层住宅里的专职主妇在毫无声响的房间里独处时,会突然感觉到强烈的不安,这也是感觉剥夺状态下的孤独感带来的。
词解:孤独由性格决定
日本心理学家箱崎总一认为,孤独,是性格决定的。他将容易产生孤独性格的人分为12类:
1.立即反抗型。这种人采取利己的方式进行自我防卫,会形成攻击性格,令周围的人厌恶,而走上孤独之路。
2.寄生型。这类人老于世故,物欲强,且不择手段。
3.情绪易变型。这种人情绪大起大落,易得罪朋友,最终使自己陷于孤独。
4.评论家型。对事物一知半解却妄加品评,为他人耻笑,悲剧因此而生。
5.瞑想型。这类人离群孤居,总是沉溺于自我封闭的思索中,其孤独感最强。
6.不平不满型。对一切都不满意,始终扮演着消极的妨害者角色,为孤独所困。
7.独乐型。喜欢卖弄自己,为表现自已,不惜伤害他人,最终令众人反感,陷自己于孤独。
8.善于计算型。斤斤计较,处处考虑个人得失,但计算力太强却难免造成障碍,而阻塞了自己的路。
9.张狂型。这种人貌似看破红尘,实际是自我催眠,与四周环境形成对立,而陷入孤独。
10.固执规则型。太拘泥于形式和习惯,不善变通,令人敬而远之。
11.溺爱宠物型。无法或不善于在人际关系中满足,退而在自养的小动物上寻找乐趣。
12.自我美化型。一个人自我美化的倾向越强,其孤独心理也就越强。
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孤独都无益。孤独感的人在思想上、行为上的体现,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消极的孤独,是为失助、孤寂、渴望理解、渴望知己等情绪所困扰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积极的孤独,是不打扰他人,自我判断、自己冷静探讨人生前途时的必要状态。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真正孤独,是想完成某一人生追求的人必须通过的考验。耐得住这种孤独,化孤独为动力,才能取得成就。
专家观点:孤独是一种心态
孤独是指孤单寂寞的消极心态。
孤独常表现为莫明的寂寞、烦恼抑郁,有“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为了排遣孤独,有时会自我毁灭性地大量吸烟、酗酒,甚至行为出格或作出冒险的举动,严重的还会导致自杀。
孤独感在以下几种情景中较为明显:
一是处在陌生、封闭、孤立和不和谐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正常人通常可以忍受,不会产生孤独感。但有孤独心理问题的人,只要处在这种环境里,孤独感必定油然而生,哪怕时间很短;另一种是生活模式突然改变,如下岗、退休等,也会因失落和不习惯而感到异常孤独;此外,当自卑、胆怯等消极情绪袭来时,孤独感往往也会随之产生。
心理正常的人有时也会产生孤独感,但一般不会有伤感、抑郁、烦恼等明显的消极情绪体验。
孤独不像孤僻那样属于人格缺陷,而只是一种郁闷无助的异常心理体验。他们通常渴望人际交往,在交际中行为正常,不会给人怪异的感觉。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