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 你我共建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3-28 21:40:11
据统计,中国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已达1600万人,精神疾病所造成的总体负担在所有疾病中已占据首位。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精神病患者大多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就医,给医患沟通和家庭护理带来很大困难。借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之机,宣传和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增强自我精神保健能力,对于广大公众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1600万名精神疾病患者身后,是1600万个饱尝痛苦与绝望的家庭和数千万渴望得到理解、支持和帮助的患者家属。
休 闲 居 编 辑
张臣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面临择业时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一正一负的反差,让他的亲人难以承受,全家人悲痛欲绝,张妈妈追着大夫大声哭问:“这是真的吗?这病能治好吗?他还要参加工作啊!”当得知精神分裂症病因复杂,难以彻底医治,而且复发率高之后,张妈妈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不惜一切代价救儿子。于是她背井离乡,抛下患有脑血管硬化的老伴和刚满周岁的孙子,开始了艰难辛酸的陪护历程。她终于帮助张臣战胜了病痛,完成了大学毕业的冲刺。然而,张臣虽然毕业了,他今后的道路会怎样走呢?他能够承受病痛和歧视的双重折磨吗?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许多人认为精神病人是傻子、疯子,而这种社会偏见恰恰是对精神病这一特殊病种的无知。无知造成病人不能及时就诊,不能在发病早期得以治疗。许多病人为此错过了治疗的关键期、最佳期,而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精神病人的康复不单纯是药物可以解决的,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家庭与社会环境。亲属付出的爱心是精神康复的支柱,良好社会环境更是患者精神康复、回归社会的基本保证。
由于人类大脑功能的复杂性,就现阶段的医学水平而言,尚没有一种特异性的检查仪器来帮助医生诊断精神病。目前主要是靠提供的综合病史以及对患者进行临床精神检查,并根据制定出的各类疾病诊断标准来诊断。一般原则如下:1.一个人的思维、情感、行为等精神活动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他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这种精神活动的偏离表现为幻觉、妄想、情感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症状。2.丧失现实检验能力。一个精神正常的人应该具备一定的思想、行为规范,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对自己的言行熟视无睹,这种自知能力的缺乏是精神病的重要标志之一。3.这种偏离已经显著影响了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或者是周围环境。4.这种偏离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比如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表现要持续三个月以上才能够诊断。要确定一个人患有精神病,他必须同时满足以上四条标准,缺一不可。从上述原则中可以看出,精神病的判别标准带有一定的灵活性,究竟什么样的言行是让人无法接受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理解力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答案。因此,如果怀疑某人有精神病,一定要找精神科医生看看,以免延误治疗。
在对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监护和药物知识的缺乏往往会造成病情的延误甚至留下惨痛的教训。小玲患精神分裂症后没有到专科医院就诊,而是住进了没有精神科医生的小医院。在经历了电疗、捆绑之后,她对正常的治疗也产生了抵触情绪,加之服药过程中盲目加大剂量,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当家属送她到专科医院住院时,她大吵大闹死活不进医院的大门。在专科医院,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小玲竟然能够在医院运动会上,拿着三张奖票缠着护士,要求换四张奖票才能兑换的袜子。她的这些举动在常人看来既幼稚又可笑,但对小玲来说这确实是一大进步——她身上的活力再次被激发了。
小玲的经历告诉我们,精湛的医疗技术、得当的药物治疗和精心护理对精神病人康复固然重要,但对于那些缺乏自知力的病人,营造一个氛围良好的环境,通过康复知识和康复技能培训等手段,帮助他们在心理上和适应社会能力方面得到康复,也是必不可少的。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和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共同组织编撰的“爱心驿站”系列讲座教材,是目前国内惟一一套以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为对象,集科学性和普及性为一体的“教科书”,它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巩固治疗效果,减少复发,也可以为患者家属排忧解难。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