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瑶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意向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1-19 11:28:50
[摘 要]广西桂东瑶族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及人际交往中,形成、产生了大量的民族民间舞蹈,它丰满了瑶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成为瑶族人民心中的一条感情纽带。本文从民族宗教意向、民族情感意向、民族文化意向等方面,对桂东地区瑶族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意向进行了探索和剖析。
[关键词] 瑶族舞蹈;宗教意向;情感意向;文化意向休 闲 居 编辑
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桂东瑶族主要分布在富川、钟山、贺县、蒙山、昭平一带,约有二十万人之多。瑶族人民能歌善舞,勤劳淳朴,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及人际交往中,形成、产生了大量的民族民间舞蹈。瑶族的社会舞蹈集民族宗教、民族情感、民族文化于一身,它的活动始终伴随着瑶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其中有反映民族图腾、宗教信仰的(如《盘王舞》等),有反映生产劳动的(如《打铁舞》、《采茶舞》、《开山舞》等),有反映男女情爱的(如《花伞舞》、《绣球舞》等),有反映神鬼、巫术的(如《师公舞》、《女巫舞》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反映了桂东瑶民族的民族意向、民族观念。本文试从民族宗教意向、民族情感意向、民族文化意向等三个方面,对桂东地区瑶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意向进行探索和剖析。
一、桂东舞蹈的民族宗教意向统观人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图腾。桂东瑶族亦如此。他们自言是盘王瓠的子孙,出自千家峒,信奉龙犬图腾。在富川过出瑶瑶民中,还珍藏有龙形犬态的图腾彩木塑雕,在一些人的神台围栏上还有龙犬于祥云紫气中奔跃、腾飞等神态各异的凹纹本部。瑶族崇信盘瓠,祭祀盘王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籍记裁,早在晋朝、瑶族先民就“用糁杂血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干宝《搜神记》卷十四),到了唐宋,更是盛行。宋人范成大在其《桂海虞衡志》中记载,广西瑶族“岁首祭盘瓠,杂糁鱼肉洒于木槽,扣槽群号以为祀”。而清人檀萃在《说蛮》中记得更具体。“瑶人七月望日祭狗王,以小男女穿花衣歌舞为侑”。由此可见,桂东瑶族舞蹈(特别是《盘王舞》)的宗教意向,是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的。一些瑶族老人回忆说,这些宗教舞蹈早在他们该姓始祖时就已形成和产生,并以之代代相传,富川唐姓某支族谱卷首序言中就有“时祭盘王、舞兴笙鼓”“善笙鼓者、世代相传”的记载。由此可见,从晋至今,祭祀盘王是瑶族人民最为隆重的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它充分显示了瑶族人民的的图腾意向与宗教意向。
试以桂东瑶族盘王舞为例。“盘王舞”是瑶族人民祭祀祖先盘王(盘瓠)宗教仪式中全部舞蹈的统称。祭祀盘王一般都在每年古历十月十六日进行,祭祀盘王的仪式,过山瑶称“还盘王愿”,平地瑶称为“踏歌堂”,山子瑶称为“跳盘王”。据其宗教意向,桂东的盘王舞大体上可分为瑶族的原始舞蹈与道教舞躇(或称受道教影响演变的宗教舞蹈)两大类。
属“还盘王愿”舞蹈第一大类的瑶族原始宗教舞蹈有一部分是从初期的“叩槽而号”,模仿盘瓠动作的简单舞蹈发展、进化而来的,从中可以看到瑶民族明显的图腾意向和宗教意向。如盘王舞中的祭兵舞、芦笙长鼓舞。“还盘王愿”富川又叫“还人王愿”,规模最大的数福利新华盘王庙的还愿活动。这个盘王庙是湘桂地区的一个总庙,子庙遍及桂东北及湘西南,它的还人王愿活动一般要举行七天七夜乃至九天九夜。四位师公(还愿师、祭兵师、赏兵师、五谷师)各司其职,下面还有四五个助手或副仪。此仪式一般由庙中德高望众的长老主持。祭兵舞又叫祭兵愿、祭兵头。还愿师(又叫正堂师)起首,请神灵,供猪头(或砍牛、剥羊),由祭兵师模仿盘瓠的神态显灵降福,喷水撒禾,祈求丰收。其中还可以看到“叩槽而号”的痕迹。芦笙长鼓舞将民族器乐与舞蹈动作巧妙地融为一体,把盘王猎羊身亡,儿女们杀羊蒙鼓,后人对祖先的怀念与追思等内容巧妙地表现出来,既反映了瑶族原始的民族狩猎生活,也体现了该民族的图腾意向和宗教意向。
属“还盘王愿”舞蹈第二大类的道教舞蹈和受道教影响演变的舞蹈,从中既看到瑶民族的宗教意向,也可看到其他民族宗教(如汉、壮民族宗教)对瑶民族宗教的浸透与影响。其中较典型突出的有“步虚舞”、“七十二神兵舞”、“剑竽舞”、“出兵收兵舞”、“约标舞”等。如“出兵收兵舞”(内含双刀舞、上元棍舞、兵旗舞、刀斧舞等),所请的神大都是道教神或以道教有关的地方神,反映了盘王招集瑶族五旗兵马操练以反抗强暴和得胜归来的情景;如“七十二神兵舞”、与汉族、壮族祭祀祖先神录的“神兵舞”极其相似,其中请天师(张、李)、请天尊(元世、灵宝、道德)、“练神兵”、“出神兵”、“除妖赐福”等内容及动作大同小异,如出一辙。
二、桂东舞蹈的民族情感意向
不论哪个民族的舞蹈,都充溢着这个民族的民族情感,都会打上这个民族的烙印。瑶族民间舞蹈是瑶族人民在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中创作并流传的民族民间艺术,它所反映的是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民族传统、思想感情,与其他民族的舞蹈是有着根本的区别和形式、内容上差异的。统观挂东地区的瑶族民间舞蹈,他们的民族情感意向是十分明显和突出的。下面,试从瑶民族的精神意向,体现瑶民族的生活习俗及民族感情凝聚力三个方面对桂东瑶舞的民族情感意向进行探讨、浅析。
桂东地区瑶舞中的民族精神意向,即是瑶民族的民族自我意识和对该民族的性格、传统、文化等的共识。桂东地区的瑶族民间舞蹈,皆以民族精神意向(即民族情感)为轴心来形成、发展的。瑶民族的追求、向往以及他们的坚强性格和良好品德,都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体观。在祭祀盘王时跳长鼓舞,据说盘王有次进山狩猎不幸被山羊抵落山崖身亡,儿女们便追杀山羊剥羊皮蒙挖空的泡桐木为鼓,怒击长鼓为盘王坤冤雪根。由此引伸,我们可以想象瑶族当年曾是生存于中原一带的一支比较强盛的民族,后来可能是在与某个以羊为图腾的民族的战争中惨败,后代们打死山羊剥皮制鼓报仇,是瑶民为恢复当年民族昌盛的伟大期望,它与漂洋过海、历经迁徙靡难的传说形成了瑶族的民族文化心态的基础——强烈的危机感、追求生存感和全民族同舟共济精神,从而也形成了瑶族坚韧顽强剽悍的民族性格。再如“盘王舞”中的“招兵舞”、“剑皇舞”、“上元棍舞”、“出兵收兵舞”等,动作粗犷豪放,气氛激昂热烈,生动地反映了盘王招兵操练、反抗强暴和得胜归来的情景,体现了瑶族是中国最坚韧不拔、最富有反抗精神、最自强不息的民族之一。
以舞传情达意,桂东瑶族民间舞蹈也是瑶民族生活习俗的展示和体现,瑶族人民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他们的民族风情、生活习俗,也有着本民族的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听他们的民族歌曲,如饮一杯甘芳的蜜露,观赏他们的民族舞蹈,如品味一坛醇纯的甜酒。如“三十六套做屋长鼓舞”,它通过伐木建房等劳动动作的艺术展示,反映了瑶民族的饮食起居、劳动方式;如“采茶舞”,它生动地反映了瑶族的种茶业和竹编业,表现了从砍竹织茶篓到采茶制茶的劳动情景。“花伞舞”、“绣球舞”反映了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师公舞”、“女巫舞”则反映了瑶族民间的丧葬习俗。它们生活气息浓郁,民族意识强烈,把民风民情融汇于器乐歌舞之中,与类似的其他民族的民间舞蹈相比起来,更显得新颖别致、流畅自然。
瑶族民间舞蹈是一条维系民族感情的纽带。这纽带上蕴含着巨大的民族同心力和民族凝聚力。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所特有的民族感情,这种民族感情具体体现于这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逐渐产生的一种民族自我意识——意识到他们属于同一个民族,同一个语言、文化体系。这种民族自我意识来源于同一生活习俗、传统习惯、语言文化等的共同趋向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共同心理意识,即民族认同感。这种民族认同感凝结为—种只有本民族才能认可的特殊心理状态,乃至形成其在文化、艺术、语言等方面的独特的民族性。民族舞蹈是民族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民族社会文化学指出,民族文化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产生和增强一个民族的社会凝聚力。瑶族的民间舞蹈在瑶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中,能达到这种功用并能形成这凝聚力。不论何村何寨,也不论何省何县,只要是同一个民族,一唱起相同的歌跳起相同的舞,便会产生一种兄弟姐妹般的亲切感情,达到身心的交融及观念的同一。瑶族由于千百年来的数次迁徒,从南到北,从中国到东南亚,演化成了众多的支系,连生产方式、习俗语言都有很大的差别。但只要一打起长鼓祭盘王,便会使人们产生共同观念——我们都是盘王的子孙,属于同一源流,我们应该相亲相近,和睦共处。因此,瑶族的舞蹈文化(特别是盘王舞蹈文化)形成了瑶族共同的感情中心,激发着瑶胞们的强烈的民族感情,使他们产生一种归宿感、认同感和满足感,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合聚力,消除了因地域、语言等各方面造成的隔阂,达到身心的交融与同一。
三、桂东瑶舞的民族文化意向
在桂东瑶区,民间艺术与民族文化互相包容,互相渗透。民间艺术体现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依助于民间艺术得以传承、沿袭,而民间艺术又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完善、完美。我们知道,民族社会生活是民族文化艺术的源泉,民族文化艺术是民族社会生活的反映,从瑶族舞蹈的漫长发展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深根已牢牢地扎在民间的沃土中,集中地展示了瑶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依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力量流传千古,经久不衰。桂东瑶舞的民族文化意向,主要体现在其传承民族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两个方面上。桂东瑶舞传承民族文化。一是它与民族文化乳水交融,密不可分。
[1] [2] 下一页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