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5-10 08:36:03
耳针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休 闲 居编 辑
常用穴:分二组:(1)肾、膀胱、肺、神门、肾上腺、皮质下、阿是穴(均为耳穴);(2)腰椎2夹脊、次髎、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
备用穴:分二组:(1)头痛加太阳;消化不良加脾、胃;(2)关元、中极。
阿是穴:耳廓压痛点。
(二)治法
以常用穴为主,据症酌加备用穴。常用穴与备用穴的第一组,均为耳穴,其操作如下:每次取3~4穴,以28号0.5寸毫针于耳廓作严密消毒后刺入,取一侧穴,得气后留针30分钟。取针后,在另一侧耳穴埋针。第二组为体穴,采用穴位注射法。药液分别为维生素B1注射液(含量100毫克/2毫升)、维生素B12注射液(含量100微克/1毫升)、维生素B6(含量50毫克/2毫升)。每次取4~6穴,上述三种药物交替使用,每穴0.5~1毫升。以5号齿科针头刺入穴位,待有明显针感后,注入药物。三种药物宜交替应用。
耳针每日1次,穴位轮流使用;穴位注射酌情加用。
(三)疗效评价
本法用于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患者。共观察32例,利尿效果均较满意,有些病例针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即可有尿,尿量在100~400毫升左右(1)。
艾灸
(一)取穴
常用穴:阿是穴。
备用穴:出血热早期加大椎;腰痛少尿明显加阴交;脘腹闷胀、恶心呕吐加上脘、中脘、下脘;神志昏蒙加百会;低血压加巨阙或至阳;口渴口苦加内关、复溜、阳陵泉;衄血、龈血及内脏出血加膈俞、血愁,上部出血加尺泽、鱼际;下部出血加血海、三阴交;小便短少及尿血加列缺、照海。
阿是穴位置:位于背部,系压痛最明显处。
血愁穴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上。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必取,一般选一穴点,不超过两穴点。备用穴据不同症状及病变阶段而加用。
常用穴操作,采取熏灸法。用特制熏灸器,内置艾卷段在穴位上熏灸,每次熏灸1.5~2小时左右。备用穴,采取火针代灸法:所谓火针代灸,与传统火针操作不一样。仅刺及表皮、真皮,灸疮既小又浅。要求为:(1)点刺深浅分为三度,Ⅰ度约深1~1.5毫米,Ⅱ度深2~3毫米,Ⅲ度5毫米左右。(2)点刺轻重,要求用力适度,轻巧稳准。手法分快、中、慢三种。快刺为用力轻,一触即去,慢刺为停留时间稍长,用力稍重;中刺则介于快、慢刺手法之间。(3)壮数计算。点刺一下为1壮,二下为2壮,以此类推。备用穴各穴壮数如下:大椎5壮,阴交4壮,上、中、下脘均为5壮,百会5壮,内关、复溜、阳陵泉3壮。巨阙、至阳则采用熏灸之法。另外,如局部有红肿青紫、硬皮肿痛,亦可以火针代灸。
熏灸与火针代灸可同用亦可交替使用,熏灸每次以一穴为准,火针则不超过5壮一穴。每日灸治1~2次,不计疗程,以愈为度,疗效不佳者可配合针刺及三棱针刺血。
(三)疗效评价
共治79例,痊愈56例,显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2)。另通过对10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灸治观察也证实,灸法对退热、抗休克和防治肾功能损害的疗效,均优于西医常规疗法(3)。
电针
(一)取穴
常用穴:肾俞、膀胱俞、中极、关元、三阴交、太溪。
备用穴:烦躁不安加劳宫、涌泉;恶心呕吐加内关、太冲。
(二)治法
以常用穴为主,据症加备用穴。前后穴位可交替使用。先针刺各穴后在肾俞及三阴交穴施以电针刺激,连续波或疏密波,频率20~32次/分,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不计疗程。治疗中应用利尿药物。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出血热无尿患者,共观察13例,经1~15次治疗其24小时尿量均高于2400毫升,而过度到多尿阶段。其中5例仅治疗1~6次即解除无尿症状(5)。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神庭、风池。
备用穴:眼眶痛加阳白;偏头痛加太阳。
(二)治法
常用穴均取,据症酌加备用穴。以28号1.5寸针针刺。神庭穴向上平刺0.5~0.8寸;风池取双侧,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斜刺1寸,太阳穴(双侧)斜刺1寸,阳白向下平刺0.5寸。风池穴应引发出向前额或鬓角的针感,余穴均须有酸、胀、重的得气感。然后用平补平泻手法运针1~2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恢复期头痛头晕症。共观察40例,经2次治疗,痊愈36例,有效4例,有效率100%(4)。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莉。针刺对出血热少尿期患者的利尿作用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984;3(4):42。
(2)周楣声。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79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87;7(4):15。
(3)周楣声,等。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再次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0;10(3):25。
(4)李平华。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恢复期头痛头晕40例,河南中医1990;(3):25。
(5)刘松江。电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无尿13例。中国针灸1993;1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