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再次列入日本医学部必修课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6-14 08:23:32
据香港《亚洲周刊》8月1日一期报道,被宠爱1000多年后又遭抛弃一个多世纪的中华瑰宝中医药,今天在日本终于实现了与历史的“第二次握手”。日本文部科学省最近正式给长期被打入冷宫的中医药“平反”并“恢复名誉”:“中医学概论”开始被规定列入全国80所专业或综合性大学医学部的必修课程,在2006年起作为日本医生临床考试内容之一,2008年开始纳入日本医生资格考试的试题范围。20多万当代的日本医生中,九成五以上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学”的“历史断层”,终于被新时代中医迸发的恒久魅力所“焊接”。
日本政府重新作出历史性抉择,也是被日本的现实给“逼”的。来自厚生劳动省的白皮书显示,近年来日本国民医疗费快速增长,去年已超过31兆日圆,然而疾病的治愈率却未见增长,基本徘徊在1/5左右。另一方面,现在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已占总人口的19%。不仅如此,去年底,日本百岁以上的老人总数已突破两万人,老人平均寿命跃居世界之首。高龄化加上长寿化,带来了老人健康保健的医疗问题,令“清一色”西医师的日本各大医院束手无策,难以“对症下药”。这些迫在眉睫的社会医疗难题,迫使政府不得不重新找回被抛弃了一个世纪的中医“女神”。
科研水平高于中国 休闲居 编辑
中医药教育的断层,造成目前约25万日本医生中95%以上没有系统的中医学知识。目前,日本虽有117种医生处方的汉方药、247种可由药剂师处方或自由购买的普通中成药,但医生只能在不知其所以然中处方,这是影响目前中医药在日普及发展的一个问题。尽管如此,像富山医科药科大学等少数医学研究中医药的科研水平,仍要较中国为高。日本民众对中药的喜爱和热情也在快速“升温”。中西医合璧,中医主导预防生活习惯病的趋势将不可逆转,中医药将成为时代“新宠儿”。
地处日本列岛中心部的富山县最近提出官产学一体化,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中药特区规划。富山县集日本唯一的中药科学检证研究于一体,有重点中药开发试验和药品生产制造的“一条龙”体系,形成了一个可以迅速将中药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市场化能力。
富山医科药科大学拥有日本独一无二的“和汉药研究所”,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甚至超过中医药发源地的中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和汉药研究所还拥有一个世界最大规模的中草药标本及中成药开发资料馆,为药效解析中心提供了丰富的科研“素材”。
中医药市场潜力巨大
传统中医药能否走进现代医学的国际舞台,日本是块试金石,也是一块标牌。日本中医药学院院长韩晶岩医学博士对《亚洲周刊》表述了他的看法。
韩晶岩认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应该向日本学习,即要加强并尽快实现其科学的数据性、实用有效性和方便性的研究与开拓。这方面近年来日本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应该引起重视。
中医药的国际化,首先要从“经验型”变成“科学型”。日本富山和汉药研究所附属药效解析中心主任药学博士小松胜子认为,现在中国的中医药主要依靠传统经验,这对明治维新后走西洋医学、相信“科学数据”的日本来说,是个缺憾。为此,“我们近年来加强对中草药的遗传因子的科学测试,从根本上为中草药的免疫性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制药厂开发对现代病有疗效的新的日本中药提供科学保证”。在日本,传统中药如果没有科学化,就不可能实现市场化。
现为富山国际传统医学中心研究员的中国医生许风浩,直接参与了该中心多项中医药科学化、实用化和方便化的研究。他深有感触地对《亚洲周刊》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藏和财富”,特别是中医药在解决现代社会生活习惯病中,具有西医西药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这种在科学化基础上呈现出的巨大应用化市场前景,实质上是中医药应用市场国际化的历史契机。日本已经领先一步了,但愿中国在这个历史机遇中不要落后。
日本中草药标本世界第一
香港《亚洲周刊》8月1日一期报道说,日本药都富山县拥有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收集中草药标本资料最多的研究型博物馆。它对外名称叫“民族药物资料馆”,一般不对外开放,属于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汉药研究所的药效解析中心。
中草药博物馆诞生至今不过短短30年,原是富山大学药学部附属的一个生药标本室。如今这里收集的中草药标本已达10万种以上。其中已整理完成的生药标本2.1万件,未整理的有7000余件;植物草叶标本中整理完成的有3.2万多件,尚未整理的3.7万多件。另外,还有数百种生药制剂,一大批配置药资料和中医药珍贵文献。这当中包括在中国已散失不全的《小品方》和西藏民间医学精典《四部医典》。
在70多个资料柜中,中国的生药标本占1/3以上。据了解,正是凭借了这些丰富的第一手中草药原始资料,近年来,富山和汉药研究所开展了一系列以中医药药理研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多发现代生活习惯病症,发表了一大批研究论文和研究成果。其中,中药与免疫机能等研究,都超过了中药的“鼻祖”中国,领先于世界。一些中医学专家因此产生“敦煌在国内,敦煌学在国外”式的感慨。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