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分析为发音重建添评价依据无喉患者生存质量可显著提高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8-29 08:35:00
喉癌切除术后,患者的发音重建关乎其生存的质量。我国著名耳鼻喉科专家、天津铁路中心医院院长金国威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最近完成了一项关于声学分析用于评价发音重建的科研课题,不但为发音重建术后的语言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还对气管食管裂隙状瘘(仿声门)发音重建的手术方法有所改进,使之更科学规范。
金国威教授等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不断探索喉癌的早期诊断、创新手术方法以及发音重建术,到目前已有6项科研成果问世。他们创建的喉癌患者全喉切除后Ⅰ期及Ⅱ期气管食管裂隙状瘘发音重建术,由于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操作易行,术后发音效果良好,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深受无喉患者的欢迎。
休 闲 居 编 辑
由于既往对喉癌切除、发音重建术后语言的评价限于面对面的谈话或电话交流等主观感觉,缺乏客观科学的依据。金国威等在课题研究中选择反映语音基本特征的七项语音参数(声强、声时、基频、共振峰的频率及能量、频率微扰、振幅微扰)对气管食管裂隙状瘘患者的发音效果进行客观的声学评价,证明:气管食管裂隙状瘘(仿声门)发音与食管音、人工喉音、Blom-Singer发音钮语音、正常人语音相比较,气管食管裂隙状瘘患者的发音更接近正常人标准,语言连贯性好,保持方言特色,各项参数指标与正常发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有效提高了无喉患者的生存质量。
这一科研成果于日前通过专家鉴定。专家们认为,该研究设计合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该项目技术资料齐全,设计严谨,数据可信。经天津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查新检索,国内外尚未见类似的文献报导。该项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和深远的社会价值。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