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比夫定可促进乙肝病毒e抗原血清转换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8-23 21:58:13
与目前常用的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拉米夫定相比,替比夫定(Telbivudine)能更快、更强地抑制乙肝病毒,而且具有更高的e抗原血清转换率。12月2日,我国知名肝病专家、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专科医院院长王宇明教授在京向媒体介绍了GLOBE研究的两年数据结论。他同时强调,早期、强效抑制乙肝病毒可降低慢性乙肝病程进展到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
GLOBE两年研究结果最早在今年10月于美国波士顿召开的第57届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AASLD)上公布。该研究是一项纳入全球1367名慢性乙肝患者(其中25%来自我国)的III期临床试验。王宇明教授指出,在接受替比夫定治疗的患者中,乙肝病毒载量用PCR方法检测不到(即体内病毒载量低于300拷贝/毫升)的比例明显高于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在e抗原阳性患者中,替比夫定组与拉米夫定组分别为56%和39%(p<0.01);而在e抗原阴性患者中,则分别为82%和57%(p<0.01)。在血清学应答方面,在基线丙氨酸转氨酶(ALT)大于两倍正常值的e抗原阳性的患者中,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的e抗原血清转换率分别为36%比28%(p<0.05),e抗原阴转率分别为41%比33%(p<0.05)。据悉,这也是目前抗病毒药与拉米夫定相比较研究中,首次出现e抗原血清转换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拉米夫定患者组相比,替比夫定组具有更高的治疗应答率。在e抗原阳性的患者中,64%的替比夫定组患者有应答,而拉米夫定组只有48%(p<0.01);e抗原阴性的患者中,则分别是78%比66%(p<0.01)。而在不良事件的性质和发生率方面,两组相似。替比夫定今年10月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抗乙肝病毒治疗。
乙肝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对他们来说,随时间推移的治疗应答情况是他们更换或坚持当前治疗方案的重要判断基础。王宇明教授表示,GLOBE两年研究结果首次分析了持续24周的抗病毒效果与用药两年的临床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治疗24周时病毒抑制作用越强,治疗两年时的临床疗效越好,更多的患者达到病毒载量检测不到,更高的e抗原血清转换率和ALT复常率以及更低的耐药率。目前仅做了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两者的这一方面研究,两者都有这一预测效应,不过替比夫定组的24周效果更好一些,乙肝病毒载量达到PCR检测不到的患者比拉米夫定组多。也就是说,用这两种药物抗乙肝病毒治疗24周,如果出现较强的病毒抑制效果,就不应更换治疗方案,继续用药可获得较好的两年治疗结果。
他指出,GLOBE研究再次证明,早期、强效、快速地把乙肝病毒抑制到检测不到的水平,对降低耐药的发生至关重要。
(转载自《中国医药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