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征求无性婚姻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10-20 18:20:16
日前,一则标题为《北京高校教师征求无性婚姻》的帖子成为某网络社区点击率和回帖率最高的帖子之一。帖子内容说:“我31岁,172厘米,北京某高校工作。无意于婚姻并非不在乎感情,只是不愿意过一种传统的家庭生活,包括男女之性。无奈迫于传统婚姻压力,需要一位与我有相同愿望的女士组织一桩无性婚姻,给家人、社会一个交待。希望应征者:25-30岁之间,京津地区,文教卫行业,有气质内涵。……”帖子诚恳地道出寻找无性婚姻的苦衷和希翼,其人对这种婚姻关系以“兄妹”、“亲情”为理想诉求
目标令人侧目。从回帖者的反响看,多数人认为发帖者寻求真实自我的生活方式并敢于向社会表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一种诚实的表现和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反判。
休 闲 居 编辑
经过数次曲折联系,发帖者王卫国终于同意接受记者的采访。茶馆的清幽与窗外繁华喧闹的街市形成鲜明对比,31岁的王清瘦,浓浓的书卷气与清茶的味道相得益彰。八年前,来自北方某市的王毕业于北京某理工大学,被分配到中科院某研究所工作。知识渊博的王在科研事业上刻苦认真,获得多项科研成果。王以同龄人中佼佼者的身份被单位领导委以学术骨干。他的事业正朝着理想的方向挺进。
王的品质和才华吸引了不少女孩子的目光,但他对科研事业的专注冷落了来自异性的热情。直到2002年,王才和一个叫做“芬涵”的高校女教师建立恋爱关系。“她虽然出身工科,但颇有书香门第之风,吟诗作赋,出口成章,是好友圈子里有名的才女。她性情温和浪漫,对感情更有依赖感。在别人眼里我们门当户对。”王回忆他的第一段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段感情说。事实上,既使在二人关系最热络时,王也极少像其他年青男子一样陪女朋友花前月下浪漫,他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度过,没有人知道这个风华正茂的年青人心中怀有怎样的秘密。“我对性没有同龄人的那种向往,而由性带给我的家庭生活的琐碎和累赘更令我恐惧,它们会消耗掉我珍贵的学术生命。”王望着窗外的世界,像看见什么又像什么也没看见。
王对芬涵的“木然”使这位感情丰富的女孩产生不悦,两人的感情在性情的差异间起起落落。这段感情的结局出乎多数人的设想,就在两人的关系进行到快要谈婚论嫁的地步,王提出和芬涵分手,理由是“习惯不了传统的家庭生活”。王在即将进入世俗婚姻的城堡内又折身回到他单纯的个人世界,在没有准备好面对婚姻带给他的得失之前,王宁愿继续等待。他在为自己守候。“我其实是喜欢她的,只是没法给予她需要的婚姻的全部,包括性。我知道这对于一个女人意味着什么。越是这样,我越不能伤害她。我这样做也是对她负责任。”王对逝去的感情充满怀念,只是那个被怀念的对象与王的世界不能相互接纳,他们像两条平行线在世俗的交叉点上相聚又散开。无论是相聚还是散开,都有人注定受到伤害。
“不断地有热心的同事甚至单位领导跟我介绍对象,我都以‘工作忙顾不上’为由推辞了。年龄越大,我越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这种生活可能与平常生活不太一样,但我觉得我更适合自己的这种生活而不愿意去做另一种生活的奴隶。重要的,我不想再去伤害别人。我希望做我自己。”张说。然而,在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面前,婚姻的功能往往超出它本身的价值之外,在王所处的盘根错结的组织机构里面,婚姻还牵涉着一个人的工作升迁、福利待遇甚至道德优劣等,这些都不是王的个人能力所能解决的。“婚姻不单单是男婚女嫁,它还关系到太多的人情世故。在我们单位,我年纪轻轻就已成为学术骨干,但如果家庭形象不完整,它将对我的事业不利。”显然,婚姻以不可抗拒的现实利益迫使当事人接受它。
实际上,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令王惴惴不安。对于这个接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儒家教育的男人来说,子嗣传承的重担无可推卸。“我没法对任何人说我不适合婚姻,他们会把我当成傻子或病人。我又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去跟一个女人结婚。而不结婚,又要面临着这前后左右的压力,你说我该怎么办?有时候真的想自杀。可是死能解决问题吗?”王扶了扶眼镜,有些激动。
经过长达三年的苦苦挣扎,王终于找到一个被他认为可以左右逢源的计划——寻找有相同需求者组成无性婚姻。“我知道我最终难以逃脱传统伦理道德加于我的桎梏,我必须结婚,无论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我必需拥有一件婚姻外衣。”王忧虑地说。王不愿意用“形式婚姻”来描述他的计划,在他看来,虽然这种婚姻是无性的,但它绝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除了没有夫妻间的性生活之外,这个家庭跟其他家庭没有两样。2005年9月中旬,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被打扰,王化名为北京某高校教师在该网络社区帖出了自己这则特殊的征婚帖。“对外,我们是夫妻,于内,我们是兄妹。也许没有炽热的爱情,但我们有绵远深沉的亲情。我们为彼此承担责任和义务。”帖子解释说。
按照王的理解,这对特殊伴侣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包括赡养双方父母、相互帮助、子女教育等。
王显然对自己设计的婚姻抱有期望,虽然它和传统婚姻格格不入,但它正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内涵召引着那些与传统伦理观念相冲突的人们。“对感情的需求是人的天性,或爱情或亲情,只是我们这种婚姻选择的是亲情。这个家不简单是一个做给外人看的摆设,而是我们回避世俗压力休养心灵的避风港。”王说。
王的征婚帖在该网络社区甫一发出,即引起强烈反响,帖子点击率居高不下。知识层次偏高的网友对无性婚姻的观点大多持理解和支持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出发点是什么,只要不危害社会不危及他人。那么,钟情春天的人有什么权利斥责他人倾慕秋季?征婚者忠于自己的内心,勇气可嘉。”留言者说。
“帖子发出后,一周内就收到四五十封来信,虽然我注明应征者范围定在京津地区,但全国各地的来信都有,没想到需求无性婚姻的人这么多。而且从教育背景上看,学历高的人居多。她们和我出于同样的原因,对性不感兴趣,却又需要一个婚姻的外衣给父母和社会看。”王有些惺惺然地介绍他发帖后的收获。虽然如此,王仍然谨慎地选择他的交友对象,截止记者发稿时,王还在等待那个将以这种特殊方式陪伴他人生的同路人。
王最终能否找到他的同路人,还要看这个时代对他们的容纳程度。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