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病异常情况处理及预防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1-27 15:41:35
针刺治病,虽然比较安全,但如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在临床上也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晕针
休 闲 居编 辑
原因:由于患者精神紧张、体质虚弱、疲劳、饥饿,或因体位不适,或医者操作不当,手法过重等因素造成。
症状:患者在针刺过程,突然感觉心慌、头晕目眩,或恶心欲吐,出冷汗,面色苍白,脉象微弱,严重者出现肢体厥冷,血压下降,二便失禁,不省人事等。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已经针刺的毫针取出,令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喝点温开水或热水,即可恢复。重者以指掐或针刺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或艾灸百会、气海、关元、涌泉等穴,如仍不缓解时,可配合其它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手法不宜过重,尽量采取卧位,少留针或留钍时间不宜过长;对于过度劳累、饥饿者不宜针刺;医者在针刺过程中,发现患者面色苍白,出汗或诉说头晕等晕针先兆时,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2、滞针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时向同一方向连续捻转,而致肌肉纤维缠绕针身;或因针身刺入肌腱;或针刺后体位改变,都可引起滞针。
现象:进针后针下异常紧涩,出现提插、捻转及出针困难。
处理:嘱患者消除紧张情绪,使局部肌肉放松,因单向捻转而致者,则须反向捻转。如属肌肉一时性紧张,可留针一段时间,然后再行捻转出针,也可轻轻按揉针刺周围的皮肤肌肉,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因体拉改变者,应恢复体位后随之将针取出。
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先作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行针时不可用力过猛,避免单向捻针及将针刺入肌腱,留针过程中不宜随意改变体位。
3、弯针
原因:医者手法不熟练,进针时用力过猛,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留针时患者体位移动;针柄受到外物的压迫和碰撞,以及滞针没有及时处理。
现象:针身弯曲,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觉疼痛。
处理:发现弯针后,不可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应顺势慢慢将针退出;如因患者体位改变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慢慢慢退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断入体内。
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轻巧;针刺前应选择舒适的体位,留针期间不能随意变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应避免被外物碰撞和压迫。
4、断针
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根或针身有剥蚀损坏;行针时手法过重,肌肉强烈收缩;或患者体位改变,滞针和弯针现象未能及时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现象:针身折断,或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之外,或针身残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乱动,以防断针继续向肌肉深层陷入,如残端部分针身尚露于体外,可立即用手指或镊子取出;如残端与皮肤相平,可按压针孔两旁,使断端暴露于体外,用镊子取出;如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预防:认真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针刺不要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一小部分在体外。进针过程中,如发生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当发生滞针、弯针时应及时正确处理,不可强行拔出。
5、血肿
原因:针刺时误伤血管,起针时没有及时按压。
现象:出针后,局部肿胀疼痛,皮肤呈青紫色。
处理:轻度血肿,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疼痛较剧,肿胀明显者,先作冷敷或加压止血,血止后再作热敷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
预防: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