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提示:“春捂”应先捂腿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08-23 00:09:10
核心提示:虽说已经立春了,但冷空气似乎不情愿让出地盘儿,气象预报说北京雪后气温将有所回升。天儿变暖了,厚厚的冬装也该“下岗”了,虽然“春捂秋冻”是老话儿,但千百年来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关键是要“捂”得正确。
春天冷暖气团、东西气流交替活动频繁,天气时冷时热很不稳定,人体对春季多变的气候适应性较差,容易产生精神疲乏或诱发疾病。古代医家都强调“春捂”的通俗说法,就是“春不忙减衣”,民间所谓“二月休把棉衣撤,三月还是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从中医理论讲,“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
休闲 居 编 辑
药王孙思邈曾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现代的人们也早已认识到,如过早脱去棉衣,极易受寒,寒则伤肺,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病。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整。
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将会减少发病的机会。那么“春捂”应该捂哪里呢?
“春捂”的重点是腿和脚。为了行动方便,很多人习惯减衣服时先减裤子。然而,因为人体下半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身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尤其是老弱病残者,极易导致关节病、心血管疾病等。
近年来,医疗气象学家对“春捂”有了更科学、更具体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供人们在实践中便于“操作”的数据。
一、把握时机:冷空气到来前一两天未雨绸缪。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一两小时,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
二、把握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三、注意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春天的气温变化无常,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捂的信号。
四、持续时间:1~2周恰到好处。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