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株集团在非保健品领域实现“转型”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8-03 11:59:27
新华社信息济南11月25日电(记者尹洪东)曾是中国著名保健品企业的三株集团,已从近4年的困顿中走出,并在非保健品领域实现了“转型”。 据三株集团董事长吴炳新透露,虽然三株未放弃三株口服液等保健品的经营,但已是“淡出”殆尽。今日之三株,已转向以化妆品和中药制品为主业。在其总利润格局中,化妆品占一半以上,药品占1/3,保健品和今年成立的三株医院共占不足20%。三株去年盈亏持平,今年已整体上实现盈利。 经济界人士由此称,三株没有“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而是从非保健品行业重新站了起来,是一值得关注的现象。吴炳新对此的回答认为,随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和国家对于保健品行业政策的改变(取消药健字号),保健品业已经告别“暴利时代”。因此,向非保健品行业及时转移,才是“明智之举”。 在保健品行业,三株可谓占尽了风光,也跌足了跟头。同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太阳神、沈阳飞龙等一样,三株曾在很短的时间内演绎了中国保健品行业最辉煌的“神话”。1992年以30万元起家,1995年销售收入便达到23.5亿元。1996年,迅即走向峰巅,销售收入超过80亿元。“三株”成为中国大陆几乎家喻户晓的品牌。职工总人数15.6万人,15万营销大军遍布全国各地,网络之庞大仅次于中国邮政系统。各省市设有联络处,全国设600多家地市级子公司,2000多个县级办事处,15000多个乡镇工作站,几乎村村设有宣传员。而今集团职工只剩下5000多人。 回首这些仿佛就在昨天的往事,吴炳新前两年的伤感已被眼下的平静所取代。他称媒体是“双刃剑”。今天的他对媒体更多的是采取回避态度。但他说,他并不把三株的跌落归因于媒体。相反,他承认“三株的失利在于对庞大营销网络的‘失控’”。 分管营销的副总经理王龙卿认为,三株的转型不仅表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向。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的转变,也应视为三株转型的题内之义。 王龙卿说,作为家族式民营企业的三株已告终结。今天的三株已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完全分开。吴炳新兼任的总经理职位,由年仅39岁的张蔷接任。她1996年加盟三株,曾是一家国营药厂的经营副厂长。吴炳新的儿子、原副董事长吴思伟,离开三株在北京独自开办了路德公司,业务内容为医疗器械。这种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同时赋予了经理层具有对20%利润的自主分配权。这在三株的历史上从未有过。 “从1998年跌入谷底,已是4年过去了,”总经理张蔷说,三株“倒而不垮”,这得益于三株在保健品的兴盛时期就埋下了化妆品和中药两大“伏笔”,为三株的快速转型做了产业贮备。同时,三株在发展中塑造了一种成功的企业文化,使得留下的职工都是对企业忠诚度极高的精英。有赖于此,三株才能开始艰难的二次创业。她乐观地表示,三株今年已是“扬帆出海”。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