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降价40%六家医药上市公司遭受重创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06-02 02:52:12
我国医药市场是一个未完全开放的消费品市场,价格政策成为左右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此次药品降价最终推出,将又一次给医药板块带来冲击。
药品面临长期降价压力
酝酿多时并且一波三折的药品降价方案最终推出,标志着我国目前的医药市场已开始进入一个利益角逐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医药消费曾经长期处于一种较低水平,尽管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疗保障,但因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公共医疗保障范围有限,目前总体医药消费能力仍然不高;然而,医药市场的开放则极大地拓展了医药市场的空间,也推动了医药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加上医疗福利投入的相对缺失以及医疗机构逐利性的不恰当滋长,导致医药与医疗服务价格与消费承受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并成为目前的重大社会政治议题。
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资料显示,全国卫生部门管理的医院,2003年医院总收入增长了70%,而平均每所医院诊疗人次却较2000年下降了4.7%。第三次全国医疗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45%以上的患者应该就诊而未去就诊,有近30%的患者应该住院而未去住院。解决这一矛盾牵涉到复杂的医疗体制改革,降低药品价格则构成了管理机构目前可操作的主要举措。由此判断,医药产品面临着长期的价格下调压力。
价格控制焦点开始转移
由于计划体制的历史原因,我国超过80%的医药消费集中于非完全开放的医院终端市场。国内医药生产企业在面对医药市场现实存在的广泛不公平竞争与未充分开放的环境下,一方面因为研发能力弱、产品老化、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激烈等原因而处于相对弱势的市场地位,对价格政策更为敏感;另一方面却成为历次医药产品价格下调政策的最大承担者,利润受到极大压缩,已经很难再有空间成为舒缓药品价格虚高的主要渠道。
这次推出降价方案的同时,还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将医院销售降价药品的实际加成率严格限制在15%以内、暂停降价药品的集中招标采购以及加强对医院合理用药的监管。这反映出,控制药品价格虚高的努力,已经开始重视占药品消费市场80%的医院终端,在药品消费价格链中的重要地位。以往的药品降价实施中,常常因为医院在药品采购中的主导地位,实际的降价负担大多由药品生产企业承担,而最终的整体实际降价效果因医院环节的“黑洞”而难以彰显。此次方案中相关的配套措施不会对医院的利益带来额外的冲击,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医院的利益诉求反弹;但却可以有效控制医院在药品降价过程中的趋利与责任规避行为,避免降价效应的流失,从而可以相应减轻医药生产企业的实际负担与降价的负面效应。
部分上市公司受影响较大
药品降价方案涉及16种抗生素和6种新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包括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等抗生素为主的临床使用量非常大的品种以及胸腺肽、干扰素、水溶性多种维生素等新进医保目录的品种。这样,部分化学合成药尤其是抗生素类药品与生物医药主导产品生产企业与上市公司将受到冲击。
我国的抗生素药品行业目前正处于充分竞争的阶段,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的特点较为明显。此次抗生素产品集中大幅降价将进一步加剧行业内竞争,部分规模及市场优势不明显的企业将受到沉重打击,行业内并购重组将更趋活跃;降价方案涉及的生物医药产品是目前国产生物医药主导产品,降价可望促进相关产品消费市场的扩大,但同时也将影响相关企业的利润增长。这类上市公司包括京新药业、鲁抗医药、康美药业、一致药业、丽珠集团、北生药业等。
与化学药比较,中药所占的市场份额以及市场流量均较小,并主要集中于国内市场;受到政策倾斜保护程度较高,迄今为止,暂未受到药品降价的较大冲击,其中占《医保目录》44%品种的中成药价格基本未动,因此保持了较高的毛利率水平。但随着药品价格矛盾的日益凸现,低端的普通中成药可能难以避免受到化学药品降价的冲击。
(转载自“东方财富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