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扩张大目标”华源集团打造医药“航母”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2-23 16:35:05
提起医药产业的兼并重组,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中国华源集团。华源,这一源于纺织业的中央直属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因积极参与医药业的资本运作而迅速闻名于业内。昨日,这一药业黑马又爆出与国内医药巨头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互订终身的特大新闻。
本来,重组上海医药集团的成功,已使这一中国纺织业的老大一跃而同时成为医药行业的龙头,但从其对注资医药产业的执著不舍来看,华源似乎并不仅仅满足于此。
一路重组为哪般
从浙江凤凰、江苏靖江葡萄糖厂,到安徽朝阳药业、辽宁本溪三药,似乎在不知不觉间,纺织老大华源集团已经收购了一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结构的医药企业,直到重组哈药的消息传播开来,才使业内同仁开始真正注意到,纺织老大华源早已经在医药行业默默耕耘,并已有收获。
“其实,华源在与哈药接触以前进行的一系列购并重组,还只是一种探索,是为了了解医药行业,探索医药领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是进入医药行业的启蒙教育。”华源的一位负责人说。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医药企业也是较特殊的企业,要想在这一领域进行拓展,首先要熟悉这一行业的规律。”
在华源集团的一份内部刊物上,记载了2001年3月该集团董事长周玉成的一段话。周玉成说,华源集团通过1999年到2001年在医药行业的探索实践,已经掌握了医药行业的基本情况,对这一行业的优秀企业为何优秀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对陷入困境的企业找出了一些原因,对大多数国有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也探索出一些途径和方法。他宣布,在此基础上,华源集团在医药行业的拓展进入下一步:瞄准国内最优秀企业和比较优秀的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也正是在那时,华源将其未来的战略定位调整为大生命产业,并决心要把医药产业作为华源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来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源开始与正在寻求国企改制的哈药进行沟通。然而对哈药这一国有特大型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所遇到的困难,恐怕是双方都始料未及的。
华源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与哈药的重组因种种因素而暂时搁浅,但华源老总周玉成对此还充满希望和期待。周玉成认为,华源与哈药还需要沟通,需要耐心等待,等待大家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正是在等待中,华源如愿与上药集团修得正果。据相关人士介绍,华源与上海医药在不同层面、不同项目上的合作早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华源瞄准国内优秀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的愿望与上药集团寻求产权多元化、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愿望一拍即合。这一战略性重组得到上海市政府的全力支持。
华源由初期的探索性重组实践,发展到现在大刀阔斧地通过战略性重组建立其产业基地,可见其打造中国药业“航母”的信心与决心。
打造“航母”靠什么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市场已是一个向全球开放的市场。以前,国内制药企业面临的是能否走出去的问题,而现在的问题则是家门口的市场能否守住。一方面,世界制药巨鳄鱼贯进入中国,争夺市场,如葛兰素史克(GSK)已公开宣称“要做中国医药市场毫无争议的第一”;另一方面,国内整个医药行业6000多家企业星罗棋布于各地,战略布局分散,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产品低水平重复严重。埋头苦战于低价竞争中的国内企业,搞技术改造力不从心,搞市场营销力量集中不起来,家门口的大片市场让世界制药巨鳄们轻松分割,纳入囊中。据资料显示,2001年中国医药市场营销总收入为72亿美元,仅葛兰素史克的占有率就达3%,在外资制药公司中名列榜首,并将继续保持15%左右的增长速度。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医药业如果没有一些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出来,担当起战略性重组重任,将何以迎接入世的挑战?
那么,纺织老大华源能否挑起医药龙头的重任?华源在药业做大图强的优势何在?
据熟知华源的人士介绍,华源集团发展药业的最大优势就是拥有国际化的研发平台和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
华源的一份资料中写道:在华源的“人才高地”上,聚集了一大批科学家和“海归”派精英。在其医药研发平台上,国内国外同时起步:在加拿大建立了天然药物研发公司,并与加拿大国家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合作成立了实验室,目前正在开发2个一类新药,3个二类新药;在国内,现代中药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正在开发1个一类新药和3个二类新药;正在建设中的有国家级生命科技园区——无锡惠山生命科技园区和华源、中科院、北京大学3个生命科学产业化基地,华源生命科学研究院等4个研究机构目前也在积极筹备。此外,华源还与北大、清华、中医大、美国哈佛等国内外一流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
华源纺织龙头企业的背景,也为其在医药领域大展宏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过去在石油高分子化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使华源一开始就拥有其他医药企业不具备的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据了解,华源集团与杜邦、孟山都、巴斯夫、赫斯特、拜尔等很多著名的跨国公司有多年的合作关系,由于化学纤维和化学制药同源于石油高分子化学领域,所以这些跨国公司也都身跨纺织和制药两个行业。这种广泛的国际网络无疑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而华源当初做出进军医药业的决定,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这些跨国公司的影响。周玉成曾说:“华源进入医药行业不是一拍脑袋做出的决定,而是在国际合作伙伴战略调整的启发和感召下,在对市场和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做出判断后才下的决心。”
华源进入药业定下的目标是“做强、做大,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此,华源决定“不搞重复生产,不搞重复建设,不搞低水平延伸”,通过战略性重组建立产业基地,与华源的两大优势对接。“这种对接将有可能形成一个中国现阶段相对强势的医药企业,我们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华源一位负责人说。
咬定扩张大目标
1992年7月成立于上海浦东的华源集团,10年来走出了一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该集团董事长周玉成曾说:“华源集团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探索国有企业改革道路、发展民族工业的历史使命”。也许正是出于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华源集团又承担起医药行业打造“航母”的重任。
据华源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集团已经把其下一个五年目标定为“大生命、大纺织、大流通”。在医药领域,华源除了已有的研发和国际网络两大优势外,目前已经形成了分布在上海、北京、辽宁、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一系列产业基地,成为世界第四、中国第二的Vc生产商及中国主要的柠檬酸供应商。
作为华源进入医药流通领域的标志,“华源大药房”行动计划已经启动。目前,华源麾下已有分布在上海、北京、辽宁等地的4家医药流通公司和300家华源大药房连锁店,今年内将在全国布下2000个销售终端。同时,重组上药的成功不仅使华源拥有了“制造航母”工程必备的产业基地优势,而且上药集团在医药流通领域的雄厚实力,正好与华源的“大流通”目标相吻合。资料显示,上药集团2001年医药商业总销售额达83.27亿元。其中,国内经营规模最大、销售网络最广的医药上市公司——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华氏大药房”为品牌,在全国拥有零售连锁药店1000余家,加盟店400余家。此外,上药集团雷允上药业公司的中药材、中成药营销网络也已延伸到国内主要大中城市以及欧美和东南亚各国。
此外,在药品的最终环节——医疗服务领域,华源集团也在紧锣密鼓地拓展。华源联合美国哈佛医学院建立了华源哈佛医院管理集团,引进哈佛的先进医疗技术和服务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内医院的股份制改造。其中,北京国际医疗保健项目已经启动,计划到2010年,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起以“哈佛”冠名的华源医疗健康网络。
由此可见,华源集团正在致力于打造一个集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于一体的中国医药“航母”。而华源重组上海医药集团的成功,不仅能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实现其在上海建立大型产业基地的目标,还能帮助华源以上药集团为平台,继续实施对国内医药行业优势企业的购并重组,打造中国医药行业真正的“航母”。(作者:王泽议)
(转载自《中国医药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