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胆固醇我们能做什么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3-03 02:27:05
作为中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最近正在大力呼吁“警惕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二次浪潮”。
他说,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全球人民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在中国,每12秒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他认为,在20世纪50-60年代,包括70年代,我国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因此中风的发生率远高于心肌梗死,这是以高血压为特征的“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次浪潮”。
但是,随着近二三十年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群胆固醇水平持续增加,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率已经翻倍,不仅影响中老年人,而且对中青年和青少年的危害也很大。再加上吸烟、高血压等以往就很严重的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中国将面临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二次浪潮:中风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迅速上升!
他说,在这次浪潮中,胆固醇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不仅要继续关注高血压,更要重视胆固醇,以应对这次浪潮和挑战。
受访人胡大一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及研究所主任和所长,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心血管病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医学领域获得“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贡献奖”的第一人。
中风居高不下,心梗迅速上升
记者:您在多种场合多次提到,无论怎样强调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都不为过分。
我们注意到您经常引用的这些数字:卫生部2004年公布,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者数1.6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糖尿病患者2000万,超重2亿,肥胖6000万,吸烟者3.3亿,被动吸烟9亿;1998年统计资料显示,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984年-1999年15年期间,北京市35岁-44岁男性居民心肌梗死死亡率增加156%。并呼吁“中国将面临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二次浪潮:中风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迅速上升!”
胡大一: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和吸烟。
在20世纪50-60年代,包括70年代,我国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很少,因此中风的发生率远高于心肌梗死。近二三十年经济迅速发展,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三高饮食,加上汽车进入家庭、电视和电脑的普及,运动减少,超重、肥胖的比例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群迅速增加,根据WHO的报告,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将翻倍,中国将成为全世界的第二大糖尿病国家;更为重要的是,人群胆固醇水平持续增加,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率在90年代末(男性33%,女性32%)与80年代初(男性17%,女性9%)相比已经翻倍。这些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的变化不仅会影响中老年人,而且对中青年和青少年的危害也很大。近年心脑血管疾病还有年轻化的趋势。在这些变化带来的中国第二次心脑血管疾病浪潮中,胆固醇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高胆固醇的发生没有先兆
记者:为什么这样说?胆固醇高有没有什么先兆?
胡大一:胆固醇水平和心肌梗死关系最密切,胆固醇增加1%,心肌梗死增加2%,相当于心肌梗死死亡增加48%,如果胆固醇下降1%,冠心病的风险也下降2%。如果说血压和脑卒中的关系有多密切,胆固醇与冠心病的关系就有多密切。
高血压还有头晕等感觉,而血脂高没有任何感觉,一点儿都没有。有一半患者,男的60%,女的40%,第一次发病就致残致死。怎么办?化验,中年以上男性就应查血脂。
看体检报告有误区,一谈血脂,中国老百姓最关心甘油三酯高不高,其实主要应该关注胆固醇,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预防,胆固醇是主线,主要需控制低密度胆固醇(LDL-C),所谓的“坏”胆固醇。
看化验单的第二个误区是,健康人与高危患者统一,用一个标准,这是最大的误区。应该是危险分层的干预,如果只是“正常范围”一个标准,就把大量高危患者误认为没事。不同的人需要胆固醇下降水平是不一样的,比如高危的患者LDL-C要降到小于100毫克/分升以下,极高危患者LDL-C要降至70毫克/分升以下。患者、医生都得改观念。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主要就是教育医生。
所谓高危患者:得过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搭桥,有明确心绞痛,造影异常,这些是冠心病;还有冠心病的等危症——没得冠心病,但未来的心肌梗死的风险一样,比如糖尿病,比如中年以上男性,又高血压又吸烟,也算。
极高危患者:做了支架、搭桥,还有糖尿病的,或者还吸烟的。
预测心梗可有九个方面的因素
记者:心脑血管疾病与家族遗传有关系吗?
胡大一:任何疾病都是环境和基因的互动,从冠心病患者人群整体来说,基因的因素最多占20%,80%是后天的因素。
有九个方面的因素能够解释90%的心肌梗死,六个心肌梗死患者,就有一个可以预防。
可预测因素包括这九个方面:第一,血脂异常,特别是胆固醇的问题。第二,吸烟,第三,糖尿病,第四,高血压,第五,腹形肥胖,第六,缺少运动,第七,饮食缺乏蔬菜和水果,第八,紧张,第九,如果长期坚持少量饮酒有益于健康,但是大量饮酒就会很有危害。
心肌梗死是生活方式病,实际上是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导致危险因素增加,预防控制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策略是综合控制与之相关的多重危险因素。
白领、骨干、精英最危险
记者:您为什么强调“中年以上男性就应查血脂”?
胡大一:女性有个性别保护,女性以绝经期为界,月经停止以后,女性患病的风险才明显升高。男性比女性早发病十年。
尤其以“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这个人群最为危险,他们整天忙工作,忙竞争,在这九大因素里占得很多:吸烟、非常紧张、整天吃应酬饭、运动少、以车代步。到底多少人意识到自己是危险人群?普遍缺乏健康的忧患意识,真等不舒服时再治,可能这时你根本没有机会了。很多人是死于无知。疼了就来不及了,就没命了。其实不难,测量个血压,查个血脂,没多少钱,一级医院都可以查。每年查一回,医生会指导你。
肥胖,血脂异常,血糖升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长期作用下会出现动脉硬化,出血栓导致心肌梗死,这时候再做支架或搭桥之类的治疗,成本很大。如果你得了很大面积的心肌梗死,就是花了金钱,效果也不一定好。支架搭桥这些介入治疗,是针对血管中末期出事做的,是对症、姑息疗法。救命有用,但治标不治本。不加预防,别的地方还会出问题,支架能支多少?医院不能变成汽车大修厂,得主动预防。
既然心肌梗死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要从源头进行治理,虽然心血管疾病发生致残致死后果多在中老年以后,但其起病在18岁以前的青少年时期,所以从年轻时就培养自己的健康习惯,第一步戒烟,赶快戒掉,第二是管好嘴,吃八分饱、合理搭配。该到吃饭的时候得有饥饿感,说明上一餐不是过饱。第三是迈开腿,多走路。我爱说“饭吃八分饱,日行万步路”,体重控制了,没有肥胖,血压正常、血脂正常。
(胡教授一边说着一边掏出随身带的计步器,显示当天走了八千多步,他说他用计步器1000多天,只有一天没达到1万步,“我不会比别人更闲,我能做到,谁都能做到,关键是健康意识。”一旁他的同行证实,曾在候机室看到胡教授绕着圈地走步,抓紧那点时间以走够“日行万步路”。)
抓住他汀,就占领了降胆固醇的主战场
记者:那么对于高危和极高危患者而言,除了改变生活方式,还要进行哪些治疗?
胡大一:高危人群最关键的是要提前用药,降胆固醇主要是他汀类药物(如立普妥)。他汀以前没有一个普遍推广的干预措施。抓住他汀,就抓住降胆固醇主战场。
血脂一下降吃药就停了,也是一个误区,医生和患者都是血脂一正常就停药减量,这错了。首先不停药,另一个,原则上也不必减量。因为越高的患者越要降到很低。
患者对他汀类药的副作用比较关注,就老是纠缠不清。在11年间做了这么多试验,最大剂量80毫克,对肝功损害不到1%,而临床一般剂量是12毫克,实际上它相当安全。
记者:我的一个朋友,女性,四十出头,心脏结构没问题,但常常胸闷、气喘,该不该吃他汀类药物?
胡大一:建议她看我们的“双心门诊”。可以说就像她的丈夫不会怀孕生孩子一样,她也不会是心脏病。
很多女患者,只要有憋气,心慌,气短,胸闷,不舒服,首先想去看心脏,不想是心理问题。心脏大夫就造影,花很多钱检查,最后用高技术摘掉“心脏病”帽子。打苍蝇用苍蝇拍子就行了,不必用原子弹炸苍蝇。心理对心脏病的影响,这方面展开来谈,又是一个大话题了。
(转载自《北京青年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