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心理咨询室回望高考制度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9-05 22:20:43
“高考前父母、老师都告诉我,考上了大学一切就好了,可是我现在发现,自从考上了大学,一切问题就都来了。”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就是为了上大学吗?”
“我从来没有和外人这么近距离地相处过,和宿舍同学的关系搞得很僵,我觉得自己都快要崩溃了!”
在大学做心理咨询工作20年了,这样的话我听得太多了。我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发现,不少家长以为,只要把孩子送进了大学,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殊不知,很多学生在高考制度下被压抑或者掩盖的问题通常都会在进入大学之后出现总爆发,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些年大学生群体中心理疾病问题和更为严重的自伤和伤人问题频频发生的原因所在。
换言之,如果我们只是从大学的角度来考虑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就失之片面了。事实上我们在大学心理咨询室所见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学生的中学时期,而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高考制度。
本来教育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作为公民的责任和采取负责任的行动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高考制度下,教做人与考大学似乎对立了起来,以至于青少年学生除了学习以外的几乎所有问题都被教育者忽略不计,对学生的惟一评价标准就是:分数。这不仅导致我们错失许多重要的教育良机,而且给学生造成许多困扰:如,一些学生的自我评价完全集中在分数上,分数好,就自信,就以为自己一切都好;分数不好,就自卑,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部分成绩好的“好学生”因此而积累下的许多问题到了高校往往就出现了质变,最严重或说极端的表现就是自伤或伤人。
高考制度所造成的另一个问题是:不仅导致很多重要教育环节的缺失,导致青少年学生在教养方面出现真空,而且使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时习得的做人规则、道义、好的行为习惯等在初中、高中“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中被渐渐遗忘,而一切以分数为重、分数就是一切、分数就是人的价值的意识却被一点点强化。等他们到了大学课堂,如果有幸遇上的是一个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老师,他就会在大学课堂帮助学生重新恢复并建立基本的做人和做事原则,必要时,他还会从帮助学生恢复幼儿园时的行为习惯做起。但是,如果学生碰上的是不那么负责任的老师,学生的问题即使不在学校爆发也会被带到社会上,从而增加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成本。
这样说,不是要否认高考制度的价值,在中国当前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高考制度相对而言的确是最能够向尽可能多的青年学生提供公平机会的方法。对此,任何一个成熟的中国人都有清醒的认识。
但是,如果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只知道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和老师,都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都只强调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学习的过程,往往造成青少年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缺乏基本的行为规范与道德习惯,缺乏体验学习乐趣的能力等现状,以这样的状况走上社会,需要付代价的,就不仅是个人了,还将有家庭和社会。
解决问题的方式有许多种,如果按照大类划分应该是:改变环境或者改变自己,当前情况下要改变大环境或者说高考制度肯定是不现实的,剩下的就只有是改变自己了,这里的“自己”,主要指的是家长和学校。
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家长和学校仍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家长首先必须突破这样一个误区——只要把孩子送进大学,孩子的幸福就有了保障。家长应该知道:高起点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这个高起点不是孩子想要的或不符合孩子内在成长的需要或是以一种非建设性方式得到的,它就只会成为痛苦的根源,如果孩子有健康的心态,他还有可能把这个挫折化作追求人生幸福的转折点,如果孩子的心理卫生水平不高,那么,最初的不适应就有可能演变成许多心理问题。其次,我们可以试着不把分数当作衡量孩子或学生的惟一标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也注意鼓励并培养其健康人格,如:友好、尊重、合作、纪律以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等。或者在孩子或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不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他们;或者家长对上了大学的孩子进行各种做人与做事原则的补课……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把高考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首都经贸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杨眉)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