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精神神志疾病四法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5-08 15:15:12
针刺治疗精神神志疾病自古即有效显法捷的特色,如众所周知的“孙真人十三鬼穴”,即是一例。另外,《千金翼》云:“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十二经穴与经外奇穴中有许多便是以“神”字命名的,如神门,神庭,神堂,神道,本神,四神聪等。这些腧穴的名称即说明了它们对于治疗精神神志疾病的特殊疗效。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开展了以针刺为主治疗精神神志疾病的临床观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初步总结出治疗精神神志疾病四法,冀与同道切磋共飨。
2 三焦升降,重调脏腑
休 闲 居 编辑
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正常是精神神志活动正常的内在基础。因此,笔者认为三焦脏腑间气机升降协调是维持正常精神神志活动的重要因素。根据临床观察,精神神志疾病的常见的病机有:心肾不交;中焦失和,肝郁气滞;肝肾阴虚,亢阳扰神。对于心肾不交的患者,调治固当滋水清火,是以常取神门、内关清心安神,以太溪补肾,泻行间以引火下行,从而达到水火既济的目的。中焦乃一身气机之枢纽。若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致虚气留滞;或因情志失调,肝气不舒,木不疏土,均可导致中焦失和。所以治疗此证,当以调和脾胃,兼疏肝气为法,旨在恢复中焦气机之顺畅,取穴以肝脾经穴以及募穴为主;运脾胃则常用公孙,内关,中脘,丰隆,天枢;疏肝气则常用膻中,章门,太冲,足临泣。肝肾虚损的患者,常见于老年人和有压力的知识阶层,其主要原因为肝肾精亏,气血虚弱,阴不制阳而导致心悸,失眠,健忘等症。其本为虚,其标为实。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当先急镇其亢阳,后缓益其虚阴,从而达到标本兼治有目的。故以取肝肾经穴与俞募穴为主,如太冲、行间、照海、肝俞、肾俞等。以上三种病机,临床兼见并见者亦不在少数,故在运用上应辨证施治,方可得心应手。
病案2:李某,男,40岁,外企职员。性格内向,多年生活国外,归国半年以来,不能习惯人际关系,自觉压力大,精神不集中,心烦,多梦,纳差,舌淡脉弦。诊为中焦失和,肝肾亏损。乃取①膻中,中脘,内关,神门,三阴交;②心俞,脾俞,肝俞,肾俞,太溪,百会,四神聪。每周针2次,用补法,多留针,手法轻,共针12次基本治愈。按:本例第1组穴中,膻中为气会,中脘为腑会,内关为络穴,通三焦经,三穴并用,以调和中焦气机;再配合神门,三阴交,以疏肝气,安心神。第二组穴中,取心,肝,脾,肾俞四脏募穴,以固其本,补其虚;百会,四神聪以清其亢阳,正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
4 以神治神,重在疏导
临床上所见的精神神志疾病有许多是由于愁,思,郁,怒过度所致。此类病人的临床症状为“标”,情志不畅为“本”。所以在对此类病人进行针刺治疗的同时,还应当配合情志疏导,这同样是针灸治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师传》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因此,这要求医生应当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晤谈技巧,通过与病人的谈话,解除其心理上的压力或障碍,然后再施以针刺,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病案4:史某,女,40岁,北京人,公安干部。全身投入工作,但久未提升,转而月经量少,心烦,善太息,少寐多梦,纳呆,胁胀,舌尖红,脉沉。诊为肝郁气滞,中焦失和。首先给予心理疏导,劝其不要过分在意名利之得失,应当开扩心胸。试问健康不在,名利何用?病者颇以为然。然后针刺①膻中,章门,天枢,太冲,足临泣,百会;②内关,神门,中脘,丰隆,阳陵泉。间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2疗程痊愈。
精神神志疾病应当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进而开展专项的中医研究,而针刺对治疗此类疾病殊有良效。以上四法笔者着眼于针灸治疗与整体治疗的结合,以脏腑经络对精神神志活动的基础作用为出发点,调经络,和脏腑,而后畅情志。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作用,吸引更多同道留心于精神神志疾病的针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