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非处方药攻势中美史克叫板西安杨森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15:50:35
休 闲 居编辑
作为中美史克的母公司――葛兰素史克(GSK)对中美史克新掌门人谢炳福充满了期待。2003年,谢炳福从中美史克前掌门人、医药界的大碗级人物杨伟强手中接过帅印,就感到身上担子的沉重。
GSK是由英国葛兰素威康公司合并美国第二大制药公司史克后成立的,在中国,中美史克也纳入GSK(中国)的麾下。GSK大中国区总裁夏德康告诉记者:“GSK要把中美史克做成非处方药(OTC)的NO.1。预计,在三年内推出大约20个OTC药品”。
据谢炳福透露,去年,中美史克销售额接近13亿元。但仍排在西安杨森之后,居国内第二。无疑,中美史克不甘屈居之后,一直在寻找合适的OTC,酝酿新一轮攻势。让谢炳福感到庆幸的是,他已经找到了一个理想的OTC药品--抗过敏药“伯克纳”,“2003年7月,伯克纳被列入国家OTC目录,一年之后,中美史克将全面铺进全国零售药店”。其实,早在两年前,当时还是杨伟强在掌舵中美史克,他就瞄准了抗真菌市场,针对西安杨森的“达克宁”推出了“兰美抒”。而这次推出的“伯克纳”,也是直指前一段时间出现安全问题的“息斯敏”,一场伯仲之间的较量正在悄悄进行。
中美史克发起非处方药攻势
中国OTC市场的变化,加大了GSK对OTC市场的重视力度,它想进一步发挥中美史克在OTC市场的品牌效应。据谢炳福向记者透露,今后1-2年内,中美史克将引进6-7个新OTC品种投入中国市场,以增强这一块业务的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OTC的市场容量正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节节攀升。由于,我国医药体制改革增加了患者在药品消费方面的自主权与能动性,表现越来越多的患者或者拿着处方笺去药店购买,或者干脆省掉就诊程序、直接转化为非处方药消费群,OTC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统计,目前我国一年的OTC药品销售额已经达到3OO亿元,占到药品市场总额的15%以上,然而人均不过23元。偌大的人口基数和相对较低的药费支出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OTC市场。而药品分类管理各项制度的逐渐完善,更令GSK、默克等国际制药巨头们加倍重视中国的OTC市场。
据了解,这次中美史克之所以推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产品“伯克纳”,一方面是因为该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主要用药--抗组胺类药物,如息斯敏等的使用正在下降。据统计资料显示:过敏性鼻炎在西方的发病率约为20%,我国接近10%。由于工业污染、室内装修所产生的有害物质等使得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不断增高。
据谢炳福介绍,推出的新药“伯克纳”原来是中美史克母公司葛兰素史克研发生产,由处方药转变为OTC。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进军OTC市场,最主要是选择合适的产品。与处方药相类似,OTC新品的研发同样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漫长的周期。研发投入的背后是高昂的财务风险,漫长周期则与市场需求的快节奏更迭构成不可解的矛盾。为此,中美史克准备将目前在天津的有近30个科研人员的研发机构扩容为史克亚太区OTC研发中心,以加大研发新药速度。
中美史克叫板西安杨森
中美史克要想做中国OTC市场的老大,必须要战胜西安杨森。中美史克的前掌门人杨伟强原来就在杨森工作,曾成功运作了“息斯敏”等品牌药品,使得杨森当时(1990年)的销售额由4000万上升到1991年的2.8亿,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而同时杨森也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说,在2000年我国要求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之前,杨森就有了非处方药营销的经验。
目前杨森的OTC药品经营模式有两种,一是产品上市时以医院销售为主,以学术会议的形式进行推广,结合品牌广告,待产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后,全面进入零售市场,加大对零售市场的投入,如吗丁啉片和达克宁霜;二是开始就定位在零售市场为主,临时雇佣专业人士,以试用装为赠品,扩大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结合广告和其它促销方法,依托杨森的品牌影响力,直接进入零售市场,这方面以采乐洗剂为典型。
有过杨森工作经验的杨伟强,把杨森的经营OTC的模式带到了中美史克,使得中美史克成为OTC著名的品牌。而与此同时,中美史克与西安杨森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据杨伟强介绍,2002年推出的“兰美抒”就是针对杨森的“达克宁”,他认为”达克宁”销售已经进入平台期,而“兰美抒”比较“达克宁”效果更好,“兰美抒”完全有理由成为抗真菌药的第一品牌。
2003年杨伟强从中美史克“光荣退休”,他的帅印传给了谢炳福,谢有着国际大型制药企业百特(Baxter)以及澳大利亚商业银行等多家公司的背景,他这次推出“伯克纳”也想一举成为抗过敏性鼻炎的第一品牌,而前段时间杨森的“息斯敏”危机,无疑是为其实现这个目标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但OTC药品市场同样是风雨变幻。OTC药品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的投入,而发现一个好的OTC药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样,上市以后的OTC药品也存在着风险,中美史克也和西安杨森的“息斯敏”事件一样有过PPA风波的经历。目前,在OTC领域,中美史克除了要超越杨森之外,国内OTC的后起之秀,如东盛、哈药等也不容小视。
(转摘自“中药通”)
≡ 查看、发表评论 ≡